国产影视剧春耕正忙。全行业仍在洗牌。以明星片酬为代表的人工费用面临大幅下调的局面。这里有关于行业的四个预言,请诸君看看能否应验。
过剩的被倒掉
一些曾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如今台网难两全,只能手握一端平台就出手,赔上老本在所不惜,只求赶紧播出。有些甚至错失时机成了今年的积压品。过去的电视剧积压,或者卖了台没有网、卖了网没有台的,是因为拍得烂,或者题材类型不兼容。现在观众也已经“台网融合”,不存在适合这家不适合那家的问题,只是因为拉锯耽误了青春。
拉锯是因为市场不景气,包括一些所谓超级明星阵容的大制作,那成本是极高的,但已经来不及掉头。当然当初也是台网都询了价的,可过了几个月形势就变了。不卖是亏,卖了也亏,便宜卖又怕波及新项目的卖价,所以只好僵持着。再发展下去,可不仅仅只是过剩的牛奶被倒掉的局面了……市场依然剧烈震荡。身在其中的平台和制作公司,都不容易。
傲娇的待发霉
一直以为电影和电视剧只是长篇叙事和短篇叙事的区别,商业模式区别都不大,因为视频网站也是付费剧和付费会员。但是,不曾想有的明星主演电影和电视剧不只片酬不同,还打心眼里态度不同,觉得电影是艺术而剧集是快餐,演电视剧就必须是来捞钱的。这个钱,电视剧圈以后不给捞了。前两年,不只大腕明星天价,很多小鲜肉们都从来没有演过戏,只是有一副好皮囊,然后就可以出口转内销。先去韩国做下练习生,再回来就身娇价贵国际范。也有大量所谓电影咖,因为从来没有演过电视剧,自降“身段”的目的当然是为更高的“身价”。这些明星,如他们新近出演的那些还来不及迅速卖掉的影视剧一样,如果不肯降到正常的价格,那只能骄傲地发霉。
那些休假、结婚、生孩子,不肯在新的价码下开工的,回来会发现“C位”已经被那些所谓中小成本剧捧出来的新人抢了。那些回电影圈的会发现观众更现实、形势更严峻、自己更“螺丝钉化”。
拍不好的难生存
“过度娱乐化”的电视剧被叫停——例如“前朝后宫”的宫斗剧,篡改歪曲了历史。“穿越剧”、“古装剧”等题材,不能在黄金档播出。谍战剧、生活剧成了日常题材。主旋律、现实主义正走俏。但如今,拍不好的正剧也难生存。在卫视播出平台,有《大江大河》“光芒四射”,其他现实主义正剧如果拍得一般就被比了下去。
在电影市场,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都是从“庙堂”到“市场”再到“观众”都愿意津津乐道的作品。政策鼓励,市场追捧,时机得宜,但优秀创作人才不会一夜之间成规模出现,有情怀有追求又有能力的仍然少之又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的项目,将正能量、主旋律的题材拍不好的情况,也会出现。抗战剧本是一个好题材,然而当“抗日剧”变成了“抗日雷剧”,反而会成为市场唾弃的类型。
更多的求支持
几年前,笔者就曾预测以投代购、定制剧和自制剧会成为播出平台主流趋势,因为这不只是内容可监、成本可控,而是可以打通从IP到艺人经纪、商务植入再到游戏、电商形成产业生态,甚至由此可以去资本市场放大回收资金。凛冬已中,采购预算和制作成本都得下调,现有的流量成品价格僵持,加码自制和订制的这一形势还会更加剧。
当更多制作公司只能为平台打工,只能做承制方,在如今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自然还不如寻求平台支持更安全。与百度、阿里和腾讯以及视频网站控股投资的影视、艺人等相关文娱公司已不下百家。电视台同样也会成立基金投资“专业对口”的公司。
迫切寻求支持的通常是市场中滚打的制作公司,但平台的全资子公司同样嗷嗷待哺。求支持的也不只是公司,还有平台本身。视频网站本就是市场公司,又一直没有解决根本的盈利问题,没钱也得找奶喝。
看起来,寒冬仍未远去,调整仍在延续。过热浮躁后遗症,总是需要调理的。我们相信,再困难的时刻也会出好作品,有能力又有追求的人,会引领行业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