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副研究馆员虞伟红介绍:“近期,我们面向社会首次公布了一批影像资料,展现了1919年前后上海黄浦江沿江码头的珍贵影像,再现这些中国革命青年追寻真理启航地的历史风貌。”
虞伟红说,这些影像均来自当年海外摄影师到上海拍摄的纪录片,像前苏联纪录电影《上海纪事》《伟大的飞行》,俄裔美国人本杰明·布洛斯基的纪录片《经过中国》等等。“外国摄影师如此关注上海的码头,从一个侧面展现上海自近代以来就已经显现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邓小平曾回忆,当时他从十六铺乘小轮船顺黄浦江而下,到杨树浦换乘法国远洋轮船。“我们此次所呈现的黄浦江沿岸码头的历史影像,正是从上海外滩沿江码头一路顺黄浦江而下沿途真实的码头航运历史景观。今天,黄浦江畔的现代景观无与伦比,而这里仍然回响着一个世纪前革命前辈们破浪前行的汽笛。”虞伟红说。
从有关史料中可以看出,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的1919年和1920年,从中国前往巴黎的航线只有上海和香港登船,因而对大部分内地学生而言,要去法国必先到沪。
毛泽东第一次来上海是1919年3月。当时他从北京返回湖南,本应由京汉铁路经汉口转长沙,为欢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生,他特地转道上海。然后于3月17日和31日,两次乘驳船至汇山码头,送别两批赴法勤工俭学生。
据史料记载,在1919年至192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近2000名学生在以上海华法教育会和寰球中国学生会为代表的各种学生团体和机构的帮助下,走上留法勤工俭学的道路,不少人从此踏上革命的征程。“上海是有志青年寻求留洋深造机会的热土。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上海成为运动开展关键环节。可以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组织与开展是历史的必然,上海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健说。
虞伟红表示,上海这个城市有着极其丰饶且与众不同的红色基因,“我们将努力用历史影像来逐步勾勒,还原这个城市的红色记忆,使之变得鲜活而又立体”。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