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悠长的汽笛划过有些薄雾的江面,几只灰白色的江鸥仍在船头优雅地滑翔,一个精干沉稳的青年倚在甲板的栏杆上,望着流逝的江水若有所思,他叫刘少奇。
这是1920年清秋的一天早晨,不久之前,他在长沙参加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组织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此行,他要去设于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为赴俄留学做准备。
历史似乎特别垂青新渔阳里6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1920年9月,新渔阳里细心的邻居们发现6号的大门上挂起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木牌:外国语学社,寄发的信函也加盖了这五个字的竖长条蓝色印章,9月28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头版还登载了招生广告。看来,一所新学校又要在光怪陆离的上海滩呱呱坠地了。
不错,这是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我党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学校”:一个红色的“摇篮”。它名义上公开办学,其实学员主要由各地革命团体和进步人士推荐,校长是旅俄华侨、俄共(布)党员杨明斋,秘书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他们和授课的教师除了教俄文的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与思想进步的王元龄以外,全都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教俄文、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后来成为著名作家“茅盾”的沈雁冰,为筹建学社图书馆捐献了80元稿费。
这是一所传播马克思主义、点燃革命火种的学校。它担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即在掩护青年团活动的同时,培养一批懂俄文的干部,赴俄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刘少奇报到后,被安排在学员最多的俄文班。新渔阳里6号是一幢两楼两底一天井的石库门房子,楼上是办公室和宿舍,楼下是教室和饭堂。教室里,摆着几排课桌和长木凳,一块大黑板挂在粉白的墙上。学员半天上课,半天自修或做工,每周举办一次报告会或演讲会。
这是一所朝气蓬勃、激情澎湃的学校。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操着南腔北调,却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这里相聚。三尺课桌,豪情万丈;天井狭小,心怀天下。明灯灿灿,他们如饥似渴地捧读散发出油墨清香的《共产党宣言》。秋雨绵绵,挡不住他们深入工厂调查研究、组织工人集会的脚步。月色溶溶,工人夜校里活跃着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帮助建立基层工会的身影。马路长长,他们参加示威游行,向路人发送传单。寒夜漫漫,他们协助编辑《劳动界》周刊,相帮油印“中俄通信社”的新闻稿件。
这是一所以苦为乐、虽苦犹荣的学校。白天,少时二三十人、多时五六十人挤在一间大教室里上课。晚上,外地学员就住在二楼的客堂和厢房,人多床少,许多人干脆睡地铺。学员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五元六角,他们五个人分吃四个人的饭菜,用省下的那一份饭钱购书买报。
这是一所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学校。从目前所知有名有姓的58位学员中,许多人在这里加入了青年团,迈出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不少学员日后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他们是:刘少奇、任弼时、任作民、罗亦农、萧劲光、柯庆施、李启汉等,还有革命作家蒋光慈和曹靖华……
1921年4月初,春暖浦江,雨过天青,在上海外国语学社确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刘少奇,与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等十几名学员登上开往海参崴的货轮,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其他选送的十余名学员将随后分两批陆续前往。在码头上,出发和送行的学员们或许都不知道,他们为之献身的中国共产党即将于这年7月在上海诞生……
十日谈
红色记忆
明日请看《毛泽东与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