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情绪难表现
自称“长了一张忠臣脸”的傅希如文武兼备,因而在以往演出的传统戏中扮演的往往都是忠臣良将,而在新编戏中他演才子、演侠客、演《王子复仇记》中的王子,就算偶尔演一下京剧《花蕊》中那个“有比较阴暗内心”的赵光义,至少也是外表英武的那种,而这次演《浴火黎明》中的范文华,对于傅希如来说确实可以算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虽然这个角色贯穿全剧,但剧本里赋予这个角色的东西不多,给他的台词和表现很少,大量的要我自己去填充。”“作为一个被救赎的人物,我常常要去倾听两位坚定的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劝慰。人家在唱的时候,我不像能像演传统戏那样打背躬,一转身不管了,而要在一边表现出感动、痛苦等各种情绪,人家唱几分钟我就得演几分钟,这真的很难。而且这时观众往往注意的是唱的演员,并不会看我,而我又不能抢戏……”
“惊愕、不敢相信、愤怒、坍塌、行尸走肉、愧疚、后悔、惊惧、委屈、无地自容、内心折磨、感激、宁死不屈、重拾信仰……”傅希如用了一长串词来形容范文华这个角色在剧中的情绪变化,他说京剧中很少有一个角色有这么复杂的情绪,“京剧的程式比较适合用来表现一些精炼的、典型的性格情绪,比如不屈,比如刚强,或者老练和机智,但《浴火黎明》中的范文华却更多的是彷徨、犹豫、徘徊不定,很难程式化地表现。”不过,对于新编戏曲常会陷入“话剧加唱”模式的说法,傅希如却并不认同,“我认为京剧演员再演也演不成话剧,程式化的表演已经在咱们的血液里根深蒂固了,我们一举一动都是程式,一个踉跄、一个倒地,实际上都和话剧不一样。”
京剧技巧融表演
在“吃透人物心理、拿准人物情绪”后,傅希如也尽量把一些京剧观众喜欢的技巧加入到表演中,“受刑那场有些东西就是与技导商量后加进去的,这里面能看到一些京剧程式化的东西,而且还比较符合情境,不是为了舞蹈而舞蹈。”在这场戏中,傅希如扮演的范文华被两个行刑手勒着脖子往后走蹉步,被拉回来摔在地上下叉……傅希如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在看剧情、体会一种情感的同时能得到京剧的感观享受。”
为了角色受憋屈
对于演惯了正面人物、习惯了扮演阳光帅气的舞台形象的傅希如来说,这个角色的不被观众认同让他觉得有些憋屈,“你说哪一个演员不愿意在舞台上被观众所喜爱、所承认,但这个角色,尤其是前半出时,我想很多观众是怀着恨、讨厌、‘触气’等情绪来看待他的。”而正因为范文华这个角色的这种“属性”,傅希如在表演和演唱时只能走“虐心”的路子,“很多唱段的处理都是往里收的,他的情绪是悲的,委屈的,痛苦的,有时只能暗收,没有‘节骨眼儿’,没有给观众鼓掌的机会,掌声也会打断演员的这种情绪。所以演员必须克制,要服从人物,不能去要效果(掌声),你就是要往心里去,去虐心,去吃下去,深深地压下去。”
《浴火黎明》是上海京剧院为了纪念建党95周年而创排的大戏,傅希如直言:“我曾担心这是个应景之作,但排了以后我对它有很大的期望,它提炼出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虽然现在这个时代与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但你总得有点信仰。这个戏恰恰说明了信仰缺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戏如果能把这个深意挖掘出来,对进一步改善现在的社会风气是会有帮助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