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新四军东进抗日,西撤时在阳澄湖留下了一批伤病员,经夏光同志登记在册一共为36人,这就是36名伤病员的来由。伤病员在常熟地下党领导下,在当地人民群众,如著名的“阿庆嫂”等的掩护下,置芦苇荡中养伤。痊愈后,发展成为一支人民武装。“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片尾的一段唱词。剧中“18棵青松”,也成了阳澄湖畔芦苇荡里,负伤顽强战斗的新四军战士的代名词。演绎沙家浜伤病员传奇故事的沪剧《芦荡火种》、现代京剧《沙家浜》等文艺作品,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家喻户晓。
据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介绍,吴志勤与上海颇有渊源。他16岁参加新四军,成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一名战士,参加了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日军虹桥机场等10余次战斗。他作战勇敢、机智。在完成一次递送情报时,遇日本哨兵关卡,他携“良民诏”,化装成农民,与上海籍护士陈冰,假扮成夫妻,闯过关卡,及时将情报送出。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因作战勇敢而立战功。
1983年离休后,吴志勤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弘扬“沙家浜”部队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潜心研究新四军历史,生活在无锡的他,多次回沙家浜探亲,看到茂密的芦苇和清澈的湖水,老人家感慨动情地说:“没有沙家浜,没有这里的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是他们保护了我们。”
吴志勤辞世前,其余35名伤病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的壮烈牺牲,有的积劳成疾,已先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