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松的施工队有35人,正在修缮的老屋有五栋。“老屋修缮工程相当复杂,又费人力,一栋老屋的修缮工程至少需要十几个人,耗时半年才能完成。”吴炳松说,他的人手很紧张,不敢再接新工程了。
据“拯救老屋”办公室副主任王永球介绍,目前村里已有88栋老屋的产权人进行了修缮项目申报,开工的仅有25栋。“大多数工匠都是松阳本地人,不一定有相关资质,施工队‘比较初级’。有些施工队甚至是老百姓临时组建的。”
在“拯救老屋行动”中,文物保护基金会给老屋修缮的费用补贴比例为50%,其他资金由社会募集、村民自筹等组成。在今年4月的启动仪式上,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表示,松阳县的老屋中私有产权占大多数,而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如何利用私人财产,一直都是一块短板和瓶颈,在松阳县推动这一项目有广泛意义。
尽管补贴政策优厚,不少老屋的户主仍处于观望状态。据了解,松阳县内符合这一项目申报要求的老屋有200多栋,已经申报的数目不足一半。村民们在犹豫什么?
原因之一,是不少老屋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闲置的较多,而修缮需要不小的费用,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一些村民不愿意投入。根据房屋大小、损毁程度,修缮一栋老屋的花费低的十几二十万,高的要100多万,户主需要筹措一半的费用,这对于村民来说不容易。
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产权结构复杂。据了解,这些老屋通常有几名户主,多的甚至有10多名,他们需要商议决定是否申报补贴进行修缮,要达成一致意见也需要时间。
而观望中的村民们,在看到同村里其他老屋修起来了以后,也在慢慢地转变。关于老屋的用途,不少村民还没想清楚,大多数人自己住,有些想做民宿,有些则统一租给村集体。例如,黄山头村赤寿乡的一栋老屋,已经基本修缮完毕,户主租给了村集体,作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重阳节已经开火了。王永球说,在老屋的利用上,目前还比较薄弱,政府还会加强引领。
在老屋修缮过程中,村民们的意识在变化,保护自家老屋的参与度在加强。“修老屋不仅仅是修好屋子,也是村民成长的过程。”王永球说。 熊茂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