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上海的中央局原本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但1934年6月至1935年7月,接连遭到暗中破坏,联系中断。直到1936年4月,才联系上已经到达陕北的中央。尽管如此,上海的党组织,依然利用各种手段,宣传红军、宣传长征的情况。
【记者探访】
手抄本有“廉臣”自序
在上海市档案馆,存有十余件有关红军长征的档案资料。记者进行查阅,试图从档案文字中,还原红军长征艰辛历程。
这些档案资料中,有上海法租界警务处收集的关于红军在四川、云南等地活动的情况摘要;有章乃器友人介绍红军情况的函件;有当时介绍红军长征事迹的出版物,如少年真理报1936年9月出版的《中国红军的铁流》等。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陈云以“廉臣”之名创作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这也是第一篇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亲历记。
《随军西行见闻录》全文约3万字。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描述了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中旬由江西兴国县出发,至1935年6月中旬到达四川懋功,历时8个月,行程一万二千里的长征历史。
大约十年前,陈云故居纪念馆曾征集到《随军西行见闻录》手抄本。共计125页,用小楷书写,3万余字,使用上世纪30年代庆华纸局(苏共中央支华组织在川办的纸厂)生产的竖版红线书稿纸。
据陈云故居纪念馆有关人员介绍,手抄本序页上有“廉臣”自己的注释:“这篇纪实文章,为了便于在国统区流传,笔者只好在文中装作一个原在国民党军队中、后来又因被俘在红军中工作的医生。在论述红军之长征时,采用第三者的语气。”这段序,在任何出版物中都没出现过;其次,1938年正式出版《随军西行见闻录》单行本时,编者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润色,增加了8000余字,使内容更显翔实,并符合“第三者”的口吻,而手抄本中没有这些增加的内容。
珍贵资料曾流落旧书摊
据陈云故居纪念馆有关人士介绍,手抄本是四川一位收藏者1998年春在西昌的旧书摊淘到的。当他得知“廉臣”是陈云后,主动打电话给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故居纪念馆征得手抄本后,先后拜访了陈云的秘书、红军老同志,证实了手抄本抄录的年代。
从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最早于1936年春公开发表在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全民月刊》上。同年10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从现有资料看,这是第一本问世的长征专著。
首版50年后才知作者是谁
1937年3月,王福明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中,曾将《随军西行见闻录》列于书后,并附有照片、歌曲和红军长征路线图。1938年,《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首次在国内出版单行本,书名改为《随军西征记》,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发行。1949年6月,又以原书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群众图书公司发行。
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第一次说明廉臣是陈云的笔名,并以作者陈云的名字公开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全文。同年6月,红旗出版社重印了该书的单行本。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