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效应”极为常见
孙金云介绍,丹麦物理学家帕·巴克(Per Bak)曾在《自然机理》一书中提出一个关于“聚沙成塔”的有趣问题:一颗颗的沙粒为什么无需任何黏合剂,就形成一座庞大而稳定的沙堆?物理学家如此回答:如果我们把沙粒在显微镜下放大,每一颗都是形状不一的不规则立方体。他们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与重力互相牵引,让一颗颗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小沙粒,最终形成了巍峨可观的自然奇景。
在创业活动中,“沙堆效应”也极为常见。比如美国硅谷,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万四千余家创业企业,仅苹果、谷歌和脸书这三家企业的市值合计就超过1.5万亿美元;又比如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已经孵化出了四千余家高科技企业;还有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这个被誉为“创业新圣地”的城市如今初创公司融资金额已达到35.8亿美元。
孙金云指出,一个成熟的创业区域,其发展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业者、高校研发团队、资本力量与当地独有的文化和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一起,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联的网络组织体系。这种以企业家创业活动为中心,围绕创业企业的孕育、设立、发展和成长过程,提供相互支持的人群、组织、机构等构成的以价值共创为目的的有机共同体,我们称之为“创业生态圈”。
相互依存关系紧密
首先,一个完善、成熟的创业生态圈,内部各种组织都是“共生互存”,缺一不可的。在技术日益复杂的今天,生态圈内各个组织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生态圈内的各个组织——从创业者、研发团队到资本、市场——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生产闭环。生态圈内部各组织互利共生,它们的交易成本比与外部组织进行交易更低。每个创业生态圈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其中每个要素都是必要而且不重复的。如果太过依赖外部要素的介入,生态圈会变得不够稳定。进化,则是成熟的创业生态圈另一个重要标志。创业生态圈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绝不可能是爆发式的快速增长过程。通常是某些技术或政策的领导者首先发起变革,继而引导资本、人才、应用等各方面的追随,最终实现生态圈的整体升级和强化。
当然,一个创业生态圈的价值不可能仅局限于内部。健康的创业生态圈可以不断孕育出新的创业企业,促进科技向商业的转化,塑造地区的创业文化。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是创业生态圈的终极价值所在。
政府应成为黏合剂
孙金云认为,当下我国的创新创业热潮,出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往往通过一定的渠道以补贴或减免税收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政策导致能够获得帮助的企业是有限的,更有可能带来寻租的空间导致事与愿违。事实上,对于广大创业企业,更加应该给予的是政策的松绑,从开办过程、税收政策等方面大幅度精简流程,通过普惠式的行政松绑为企业经营减少阻力。
他建言,对于政府而言,鼓励创业生态圈的各种力量平衡发展,鼓励加强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提供各类数据、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而不是成为一线的“指挥员”。政府的力量应该是一款隐性的黏合剂,任微小的沙粒慢慢聚集,积淀成一座高塔。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