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长周期调整过程中,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思潮泛起,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过度依赖过去廉价出口的发展方式,必将难以为继,唯有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获得更多经济剩余。
应该把品牌建设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往就简单理解为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事实上,光做减法还不够,还应该把浪费在过剩产能上的资源抽出来,用到更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上。更要认识到,好企业不是政府管出来的,好品牌更不是坐在办公室设计出来的。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给每一个企业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才能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
有一个“微笑曲线”理论:曲线底部是生产,而两侧高处是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领域。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要看总量和规模,更要看有多少世界知名品牌。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相信,中国的品牌建设,也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风景线。(盛玉雷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