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是短短十分钟的考前间歇、逼仄狭窄的楼梯设计、不合理的厕所布局。据记者现场观察,全校1700多人共用四间厕所,其中女厕坑位只有24个,这显然不是校园安全警钟的第一声长鸣。有研究报告显示,校园已成为少年儿童、青年学生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但与此同时,另一份调查却表明,学校也正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往深层看,此次事故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校园安全问题,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教育资源分配课题。据悉,事发学校共有学生1704人、23个班级,这明显违反了教育部有关“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的规定。这样的“超载”,在很多地方都存在。
教育资源的现实布局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反映出当前不少地方教育实践的尴尬。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产生“马太效应”而聚拢大量学生,另一方面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既留下了教育的难题,也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保证校园里的一方净土,让设施齐备的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保护层,是实现这一心愿必不可少的“安全控件 ”。(盛玉雷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