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典礼极严肃,着学位制服参加列队者,约有一百余人,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罗氏演说甚好。”这是胡适1921年在日记中提到的一次典礼。
所谓的典礼,是指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业仪式。所谓的罗氏,则是小洛克菲勒,日前去世的戴维·洛克菲勒,是其幼子。
戴维·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一生传奇,被赞为“第三代中最出色能干的一个”,在石油产业、银行业方面均有建树。无意于为洛克菲勒家族立传,而是感叹于其在慈善事业上的倾力投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被称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其前身协和医学堂,1915年被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后,开始大举资金建设,如今已逾百年。
“收买豫王府旧址,计面积六十余亩,建筑新屋十四座,外则画栋雕梁,玉栏碧瓦,集中华建筑术之大观,内则设备周密,器械精良。”这是载进《协医年刊》中的,今人可领略到协和医学院当年兴建时的风采,足见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大手笔。如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官网上清楚地写道: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这正是不忘本的体现。
其实,洛克菲勒家族并非一开始就大获赞赏,相反,约翰·D·洛克菲勒——洛克菲勒财富帝国的创始人,最早开辟的是石油产业,其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被斥为垄断。老洛克菲勒自称“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份礼物”,洛克菲勒家族越来越意识到,“做生意的时候感觉就像和自己的良心进行赛跑。”“我相信上帝给了我赚钱的能力,并让我尽最大的努力用之于人类的福祉。”于是,一手聚财、一手散财。
在美国,像洛克菲勒家族那样热衷慈善的家族不少,比如散尽千金的钢铁工业先驱卡内基家族。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一句名言: “在巨富中死去, 是一种耻辱。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一种道德绑架,是逼着富人做慈善,但对于在慈善上频频发力的卡内基来说,更像是道德内省,惟有真正参透了财富的本质定义,才会自觉做公益、搞慈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慈善文化不够发达,但慈善进程并不慢。如今,越来越多的富人把慈善当成了终生事业。很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力所能及地捐赠善款善物,不为名利,不求闻达,不求回报,把慈善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追寻着内心的平静,这是我国慈善大厦的根基。但我国的公益事业制度还有缺陷,一切该披露的信息就要公开披露。让制度更健全一些,我们即便出不了洛克菲勒家族,也能涌现更多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