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于中国人可谓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诗经》里就有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而在成语“笙歌鼎沸”中,它则直接被拿来当作音乐的代名词。只是到了现代,很多人对它又似一知半解,它甚至因为那有点古怪的外观,在美国机场被警察当作武器而扣押……
这么看来,笙仿佛一块行走的“活化石”,这样的乐器又能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什么联系呢?在上海音乐厅上周刚落幕的“乐无穷”系列中,就有一场《绘笙汇瑟——张梦演奏与作品音乐会》,通过笙与打击乐、电子乐、多媒体、混合室内乐等多种跨界形式的融合,将这件古老乐器的表现力“玩”出了一个新高度。
《秦王破阵乐》原是中国唐朝宫廷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张梦对此进行了重新的编配,利用笙善奏和音之属性,佐以中国大鼓,营造出更为宏大辉煌的气势。即兴演奏的笙与爵士鼓《邪奏曲》首次采用了特制的“九律笙”,在固有的框架下探寻笙与打击乐之间声音结构张力显现的多种可能性。而为三十七簧笙独奏所作的《小河淌水》则在保留了笙传统竹质音色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其音量与演奏复调、和音的功能,让人得以从另外一面感受到笙音色上的多变。
演出笙与Loopstation《童年回忆》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张梦吹着吹着,突然兀自走去了后台,让大家有点不明所以。我正猜测他也许要学约翰·凯奇那样玩一个几分几秒时,他回到舞台,解释说Loopstation装置出了一点问题。摆弄了几下后,他重新开始演奏,但软件还是不听话,他只得停下、再来,如此反复几次后终于步入正轨。原来Loopstation是一个音乐循环制作和播放系统,它会把刚刚演奏的片段回放出来,与现在演奏的音乐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卡农式的音响效果。随着主题的一次次“Loop”(循环),演奏渐入佳境,观众似乎也忘了之前不太和谐的小故障,完全沉浸在那既怀旧又现代感十足的声音享受中了。
这次的音乐会中,有一部颇具实验性的作品——笙、电子乐与多媒体《水下幻听》。张梦认为,当你整个人都置身于水中时,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幻听感,而演出时屏幕上那个巨大的潜水镜,正寓意着这是他为观众营造的一个水下世界。作品采用了“拼贴”的创作技法,张梦把他在家乡河南以及上海采集到的各种声音素材,包括叫卖声、行酒令、安阳方言的童谣、ATM机点钞声、人民广场的地铁报站声等等,连同用九律笙模仿的水泡声,以及“潜水镜”里显示的各种抽象画面结合在一起,给人以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同时唤起人们对生活中这些经常被忽略的声音的关注。
最后一首混合室内乐《和调》,将打击乐、口弦、巴乌、笙、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这七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乐器进行有机地融合,其音色上的搭配让人耳目一新:初听,和而不同;再听,却又“和而为一”。与传统意义上严肃的混合室内乐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更强调演奏家之间饶有兴致的配合与默契,即声音组织的层次安排,颇有几分菲利普·格拉斯式“简约主义”的风味。
在张梦看来,笙这件乐器具有十足的多面性,“其实它什么都可以做”。这场音乐会中,他对笙的概念进行的全新探索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无论是独奏、重奏还是合奏,笙的表现力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就像是一盘‘大杂烩’,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款”。我最喜欢的是《童年回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