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布赫宾德表现贝多芬晚期之境界(前篇)
~~~——布赫宾德表现贝多芬晚期之境界(前篇)
~~~——布赫宾德表现贝多芬晚期之境界(前篇)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凡技巧与深刻人性,Op.106
——布赫宾德表现贝多芬晚期之境界(前篇)
张可驹
  ◆ 张可驹

  对任何一位有志于攀登德奥古典作品高峰的钢琴家来说,现场演奏贝多芬全部的钢琴奏鸣曲堪称至高挑战。这些作品几乎“过于全面”地刻画出贝多芬的音乐形象。因此,无论对演奏者音乐表现的修养,还是技巧的功力,都有非常全面性的考验。一位钢琴家如果这样的系列演出都能够弹好,那一方面会完全奠定他“贝多芬专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他演奏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大概也会处在一个相近的高水平。因为古典与浪漫主义时代的德奥作品有很多一脉相承的东西。

  然而,真正能够当此重任的钢琴家实在寥寥。在录音室中,很多东西可以反复修改,可在舞台上直接面对听众,钢琴家如同将自己放置于崇山峻岭之间,每一座山峰都需要切实地跨越。最近钢琴家布赫宾德在上海演出了这样的全集音乐会,我没有完整地听,而是单单选择了晚期奏鸣曲的部分。听后,深感他的演奏能够反映目前贝多芬演绎的最高水平。倘若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喻为群山的话,那么他的晚期奏鸣曲毫无疑问地属于其中最高耸的几座山峰。所以它们也成为衡量一位贝多芬演绎者的标准。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通常是指从《第28号奏鸣曲》Op.101开始,到《第32号奏鸣曲》Op.111的五首。这次听的两场音乐会并未包含Op.101,第一场先演出作曲家早中期一些较短小的奏鸣曲,然后再弹他规模最宏大的奏鸣曲《第29号奏鸣曲“槌子键琴”》Op.106。第二场,也就是整个系列的收官演出,连弹最后三首奏鸣曲。从四首晚期作品来看,钢琴家没有始终都维持在他的巅峰状态。几乎对于任何“系列演出”而言,这都难以避免。仅是当他的高峰出现时,我深感自己在面对一位贝多芬大师的演奏。这种特质在他对《槌子键琴奏鸣曲》的诠释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在钢琴奏鸣曲的文献中,贝多芬的Op.106有很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它的规模,全曲的演奏时间通常在40分钟左右,前无古人,鲜有来者。但规模本身尚不是最重要,音乐内容的深度与宏伟使它得到“钢琴上的《第九交响曲》”的别名。在该作之前,业余爱好者还能努力去弹贝多芬的奏鸣曲。“槌子键琴”却是单单写给专业钢琴家的。当年,光是第一乐章的开头,就有位自娱自乐的女士练了三个月都没弹好。而直到如今,演奏末乐章——结构异常复杂的赋格,波利尼这样的技巧狂人也需打起十二分精神方可。

  布赫宾德是目前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但他是相当独特的一位。相对于传统德奥风格饱满、丰厚的发音,他的触键强调颗粒分明,音响异常集中。同时钢琴家也擅长演奏些超技作品,留下施特劳斯改编曲的著名唱片。而德奥学派昔日的技巧大师,如巴克豪斯、吉塞金这些人,并不特别专注于那样纯技巧的作品。在传统的背景上,布赫宾德确有他“非典型”的许多东西。然而这次系列音乐会中,《“槌子键琴”奏鸣曲》的演出恰恰完美体现出何为“技巧为音乐服务”。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钢琴家真正进入到传统德奥学派的那种宏大气魄,那种对于作品深刻而奔放的理解。

  按贝多芬对Op.106第一乐章的原始标记,演奏速度极快,但钢琴家们对此也并不拘泥。目前渐渐演化出快慢的两路:快的一路也未必快到原速,而是强调音乐的尖锐性格与紧张度;慢的一路则往往突出庄严的氛围。布赫宾德的演奏是“快”的典范,但他的技巧并不是单纯在速度中体现。首先在快速的同时,钢琴家如不能做到字字清晰,演奏思路的体现就不免受到影响,这种清晰的控制才是真正的技巧。另一方面,演奏贝多芬晚期作品,对乐句的塑造需刻画出音乐发展思路的畅阔,需要自如的呼吸,大手笔的自由速度,同时又不能影响乐章结构的稳固。这很多是理解、修养层面的事,然而在如此激烈的速度中清楚表现,真正是技巧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结果。

  同唱片相比,布赫宾德在现场似乎踏板用得多一些,可近乎锐利的清晰度仍不失为典范。配合那样自如的句法、开阔大气的谋篇布局,让人听得激动又感觉心旷神怡。他用紧张而富有弹性的风格贯穿了前两个乐章,接着在柔板中弹出最大胆的演绎。这是贝多芬最重要的慢乐章之一,对于演绎深度的极限考验。通常的演奏时间是15到20分钟,布赫宾德只弹了12分钟多一点,有时仿佛要接近行板的速度。可对于音乐内容的发掘,钢琴家没有一刻匆匆掠过,不仅呈现出应有的深度,更弹出如此浓重的感情,如此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性。像这样充分地运用时间,又是另一种修养了。而在终曲的赋格部分,布赫宾德的演奏全是一派波澜不惊的流畅,有时还让我感觉是过于流畅了。

  这样的“槌子键琴”完全树立了一种美学高度,我想称之为“丰碑式的”演出并不为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 /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红与黑:辛辛那提的双面风采
“笙”之多变
超凡技巧与深刻人性,Op.106
新民晚报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C04超凡技巧与深刻人性,Op.106 2017-04-01 2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