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句,道尽了这座淮左名都的无限风姿。扬州枕江臂淮,据水陆商贸转运之要,自隋唐以来商贾辐辏,富庶繁华,也是文人与艺术家们向往、麇集之地。在这绿杨城郭之中,有为人称道的“扬州八怪”书画,也可追寻到浙皖开山鼻祖丁敬、邓石如的芳躅。扬州的奢靡虽因两淮盐业的衰落而消逝,然印学一脉,赓续不坠,建国后涌现出以蔡易庵、孙龙父与桑愉为中心的印人群体。
蔡易庵(1900—1974),名钟济,又名济,字巨川。祖籍江苏丹徒,居扬州。出于诗礼簪缨之家。其父蔡源深曾任湖北候补道,清末去职举家迁上海。蔡易庵十余岁就读于上海圣芳济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著名法科大学——朝阳大学。抗战前夕在南京一文物公司经营古董,建国后任扬州市文物保管会委员。
蔡易庵工诗文书画,篆刻初无师承,后得《陶斋藏印》,始从秦汉入手,又宗法浙派。蔡易庵眼界开阔,印文上溯三代吉金,下涉六朝碑版文字,并追随时代潮流,与扬州市印章研究组成员一起,提倡以新体简化字入印。蔡易庵创作有《扬州廿四景》组印,结字简朴含蓄,精气内敛,气局深邃古穆,如其所称的“瘦硬通神,有六朝烟水气”。
孙龙父(1917—1979),名珑,字愳玲,号赤城居士。祖籍泰州,后居扬州。其父精岐黄之术,兼好诗词、音律、书画。孙龙父自幼聪慧,克绍家学,弱冠时金石书画已崭露头角。曾就读于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时抗战正酣,即发挥自己文艺特长,投身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建国后执教于扬州中学、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余暇与友人整理出版著名艺人王少堂的扬州评话《武松》、《宋江》等传统书目。
孙龙父书工四体,尤善章草、篆隶,在江淮一带颇具声誉。志学之年始习篆刻,兴趣广泛,如甲骨、古玺、秦汉、元朱及吴昌硕、邓散木等均有涉猎。中年后致力于“黟山派”印风,所制白文印用刀险劲,奇气横溢,将黄士陵印风推向清劲峭丽。朱文印注重布局,深得错落顾盼之妙,对现代扬州印坛影响颇巨。
桑愉(1929—1979),又名榆、宝松,一作保松,号阿松、无咎,别署乐观楼、饮瘿瓢馆。江苏扬州人。祖父、父亲于天宁门开设香店,又雅好书画,店肆中常集聚着许多扬州书画家,谈古论艺,使桑愉深受熏染。及长从蔡易庵游,在其严格的指导下,从秦汉玺印入手,后融汉金文与“黟山派”为一炉,形成了结字洗练,刀法峻爽,气息古穆的独特印风。高二适喜其印作,赋诗相赠。不幸的是天忌英才,桑愉五十一岁即去世。
桑愉收藏旧谱、旧印颇丰,笔者曾在其乐观楼中见到“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珍秘之“瘿瓢”,色古黄而奇谲,尤物也,黄氏亦以此作名号。
扬州及江苏印坛自建国后蓬勃兴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文革”前达到鼎盛,不仅连续举办了数届省级书法印章作品展览,其中第三届展览即在扬州开幕,对活跃当地篆刻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现代扬州印人多出之蔡易庵、孙龙父、桑愉三家之门,或有转益多师,先后师承两家或三家者,印坛氛围之宽松可见一斑。他们对维扬地区印学创作、研究与人才储备,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