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是一个多音字,jiǎ谓之“不真”;jià第四声呢则是一个“假日”、“假期”,要“放假”。
有时盯着“放假”或者“假日”看,不小心想象成jiǎ的日子,是非常奇怪的jiǎ感受。自然,学业和压力越来越重的学生们,他们的感受会更加真切。
2017年一开始,最流行的一个表达就是:
我可能复习了假书!
有心人还配了一个傻乎乎乐呵呵的表情包,看起来实在十分之有毒。
这种“置换”表达,是创造出流行词的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创造有表现力词语的好方法。但这通常不是故意要为流行而创造的,只是表达者对自己所遇见、遭遇到的某件不顺、不爽的事情的一种深刻“吐槽”。
“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是对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置换”。这样一来,就比“考试成绩不理想”生动多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个句子的表达不是对自己不满,而是转嫁到“假书”上,对他者不满。也许真的努力复习了,朝六晚十的,一天学习了十六个小时甚至更多,连基本睡眠都无法保证,不可谓不努力矣,然而考试成绩一差就前功尽弃。在“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在“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成为沉重枷锁的当下,这种压力让学生们几乎不堪重负。有些中学生会一时想不开,采取极端做法,令人十分痛心。这种状况似乎一时无解,不如提倡“幽自己一默”吧。
这个表达让学生们“脑洞大开”,进一步发挥说:
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
我可能划了假重点。
我可能进了假考场。
我可能听的是假课。
我可能用的是假笔。
我可能上的是假学校。
都是对外的抱怨,而让自己摆脱不自在——虽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松松高压阀门也好啊。教师也懂得自我幽默,反戈一击说:
我可能招了假学生。
流传开来,无比欢乐,也终于有人想到了自我反思:
我可能长了一个假脑。
我可能是一个假人。
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劲头,蔓延开了真是势不可当。有人发现,只要套用这个格式,几乎就破解了生活中的一切秘密,解决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
例如,运气很糟,会说:
我可能转了假锦鲤。
电影很难看,会说:
我可能看了假电影。
恋爱中感到不满意,没有想象中那么亲密,则说:
我可能交了一个假男友。
我可能交了一个假女友。
吃了很多饭还觉得饿,会说:
我可能吃了假饭。
至于买了一个商品不好,这早就是陈旧的表达了,总不能再说“我买了一个假手机”吧?网络上小店用旧手机来冒充新手机等不法事件迭出,这种表达是常态。各种假冒伪劣似乎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好吧,这事讨论得够多了。马上清明就要放假了。
每次假期,我都对日期调整很不适应。为了凑成几天而每年这样没完没了地调,让我感觉人生过得很混乱。季节混乱会让自然失序,鲜花不按时开放。人类社会怎么能随意调整来调整去呢?我认为,假期一定要固定才好,要么多放几天,要么就一天吧,碰上周末就凑够三天,没有碰上呢,各单位视自己的情况来调整。这种事情没必要全国统一调整,不然导致很多地方人满为患、车满为患,甚至有些景点借机乱涨价,有些宾馆借机乱提价。
在一片混乱和昂贵中,假期总不尽如人意,有人抱怨说:
我可能过了一个假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