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北京带了一款网红面包相赠,说奇了怪,同品牌面包在上海要排七小时队,在北京却能轻松买到。小心翼翼地吃了,味道着实不错,然而颇油腻。
当年有观众在上海世博会排七小时的队,为了看一眼沙特馆的超大屏幕电影,让人颇为叹服。而今为了吃上一口网红食品,也去排七个小时的队,就实在跌碎了俺这九斤老太的眼镜,百思不得其解。
曾经因世博会长队而感叹文化供给之稀缺与百姓日渐增长的精神需求反差巨大,而今从网红食品现象来看,这个道理未必说得通。在魔都,美食琳琅铺陈,排队的人,真缺这一口吗?据说,热衷网红食品的,多半是大学生和小白领等“群居动物”,追时尚,爱扎堆儿,把吃的捧成了须努力才够得到的“圣物”。不免废然而叹:大好春光,有那几个小时空闲,不去读书,不去逛博,也不去郊外玩赏春光,却耗在一块面包或是一杯饮料上,不亦痛哉!
然后,就看到相关报道,说一位排队买到网红饮料的先生很兴奋:发朋友圈,获N多点赞,办公室女神看到还让代买一杯,这队排得太值了!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原来,炫,远比吃重要得多。耗了时间,赢了关注,人生就此圆满。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拾级而上。而今温饱安全无虞,情感需求便急切地拱了出来。希望被关切、被尊重、被群体认同,人之常情,何况周瑜打黄盖,你情我愿的事,有什么好指摘的呢!
这年头,要秀的岂止是网红食品。即便参加文化活动,也是需要拿来秀上一秀,炫上一炫的。前年的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万人争睹,呈一时之盛。清晨开门之时,观众奔着“宝笈”展馆发足狂奔的场面,被网友调侃为“故宫跑”。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展,也一样的人头攒动。然而细瞧的话,很多人是带着孩子,不断叮嘱孩子认真看,自己却心不在焉,不断看手机。更有不少举着手机忙着自拍发圈儿。
当个人生活也变成了网上秀场,当人生的每一份原本是私人的体验,都渴望被更多人打量并且随手点上一个赞——这已成时下的套路,很欢脱很闹腾,天涯咫尺,从前不相干的人,如今秒成零距离的“知己”,当年若有朋友圈,杜甫何至于对李白因为“游子久不至”,便“三夜频梦君”,每时每秒都能关注他的江湖行踪啊!而林黛玉的焚稿病亡细节,紫鹃肯定忍不住要发几条直播,宝玉哪里还会被蒙在鼓里,必须扔下红盖头下的宝钗,冲向潇湘馆啊……
从“故宫跑”到“网红糕”,要说这份空前的热闹里,没有深刻的孤独感,我是不信。君不见身边的心理亚健康甚至抑郁症越来越多?各种压力各种悲酸,并不因为有了朋友圈就一扫而光。从前呢,就算杜甫不知道李白正在散尽千金买一醉的所有细节,但他洞悉貌似潇洒的李白最深的痛楚,“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哎,网红虽满魔都,斯人或独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