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我逢人就会推荐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一定要去看第16集,张译跟殷桃那真的是教科书般的演技。”那一集里他们分别坐在开往不同方向的绿皮火车上,张译隔着车窗玻璃嘶哑着喉咙呼唤爱人的名字,激动、兴奋和重新拾起的爱情的忐忑都在演员的眼角眉梢。然后他们带着羞涩的笑,在下一个车站久别重逢。再然后,殷桃带着跟前夫所生的儿子跟着张译回到袜厂,要去见情敌前照着镜子反复试着毛衣,甚至为了扮嫩戴上了一个花头箍,最后终于利索地拿着干白馒头一身朴素却自信地坐在了情敌面前。
好看的戏份还有很多,比如张译扮演的袜厂厂长带着技术员引进日本全进口提花机,故意拆坏了机器好叫日本专家前来拆修以便快速复制。敲锣打鼓地欢迎日本专家的场景,相信会让很多人会心一笑;偷学技术成功后向代理商展示自己研发新机器时候的一脸骄傲,又叫人忍不住为这个厂长鼓掌叫好。比如殷桃与前夫所生的儿子王旭最初很难接受继父,张译用爱慢慢让这个孩子放下戒备和恐惧,接受了一份新的父爱,当王旭为继父“偷钱”被抓,张译死死地护住孩子的身体宁愿自己被打,王旭终于第一次唤出“不要打我爸爸”的时候,张译的震惊、感动甚至激动都跃然荧屏,叫观众想哭。
写了五百字,发现还没有出现角色的名字。或许是因为张译和殷桃把陈江河、骆玉珠夫妇刻画得太过鲜活、深刻,让我以为角色和演员早已化为一体。其实,《鸡毛飞上天》主要是以陈江河、骆玉珠的爱情和创业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浙商是如何在时代的变革下,将父辈们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老手艺演化成能够跨越世界各地经营的大型商贸市场的传奇故事。可以说,这部剧前30集的好看耐看,除了以新光饰品为原型的义乌奋斗故事尚算扎实外,主要建立在张译和殷桃对角色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他们对细节的苛求上。
再举一例,张译起初是以身无分文与殷桃在火车上争抢馒头的流浪青年身份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在剧中他满嘴起皮、饥肠辘辘的一幕就是他演出那场戏的真实状态,起皮的嘴唇就是因为身体缺水导致。据说,每一场戏他都要事先做功课,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副眼镜、一副手套、一个担子、外衣的袖套,他都有所设计。于是商场摸爬滚打之余,张译还很好地展现了角色对爱情的青涩、爆发和专一;对亲人的包容和关照;对友情的义气、担当等。甚至可以说,个性饱满的人物,让观众不那么苛求剧情发展中的少许的逻辑漏洞。
但一周前,我不太敢再给人推荐这部剧,因为30集过后,剧情明显开始拖沓起来,或者不太客气地说,开始注水。一方面,义乌的传奇故事接棒到陈江河和骆玉珠的儿子们手里,老戏骨们开始负责种花养鸡下棋,虽然也还拌嘴逗趣、但没有了商战背景和奋斗故事,老年陈江河骆玉珠的故事没了张力,并不抓人;另一方面,年轻演员的演技稍显稚嫩,尤其主要角色王旭由于表演生硬,导致他自卑的性格并不能够被观众信服,他的成长和成功也就失去了飞跃、转变的基础,以至于每每他出场,视频网站的弹幕就一片哀呼。实在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年轻的王旭跟他父亲陈江河年轻时候的演技相比,差距可能相当于80年代的义乌和现在。
上世纪但究其根本,始于演技,也是前半部剧剧本创作扎实,错漏和注水相对较少,所以精彩好看;败在演技,也并不能全部归咎于年轻演员的失误。不怀好意地揣度,为了凑出58集的长篇,为了每一集卖出的数百万高价,《鸡毛飞上天》的后半部分不得不在商战传奇之外添了不少很像是家庭剧、爱情剧的戏码,但这些戏码又不算是太精炼好看,于是乎每集看个预告片就能知道个大概——这部剧的前16集,可是每42分钟都是满满当当的起承转合。
自然,这也不是孤例。因为制片方卖剧给电视台,以及电视台卖片给广告商,主要都是依据样片,甚至是前几集的收视情况。于是很多国产电视剧前3集节奏明快内容饱满角色鲜活,越到后来越冗长拖沓。于是很少的那几部始终紧凑、紧张的长篇电视剧便能够在市场杀出重围,并且屹立不倒。再举一例,《甄嬛传》能够开播以来“屏霸”暑假和寒假,就是因为它虽然篇幅很长,却不见臃肿注水,每一集的故事和表演都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的高水准。而郑晓龙导演之后推出的《芈月传》,虽然依旧有孙俪的演技加持,但无奈芈月的爱情故事还是非常明显地“充盈肿胀”了。于是,很少看到这部投资很多场面很大的剧被反复拿出来播。
遥控器和鼠标永远是最诚实的。制片方拍得长些卖钱多些,在商言商无可厚非。只不过想劝诫那些渴望青史留名的从业者,每一点点掺水以及和稀泥,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