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国内观众来说,如今的影院票价高企,似乎已到了难以“放下身段”的地步。看电影不再是一道价廉物美的“大众化点心”,而是成了“奢侈品”的某种象征。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比方说年轻人谈情说爱,或亲朋好友相聚,或他人邀请共享视听“盛宴”,或单位组织活动,是尽可能不去影院“潇洒”一回的。这样的快乐享受,付出的代价还是太大。
影院票价从以前的“亲民低价”一下子蜕变成了“贵族高价”,这是许多人事前未曾料到的。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一场电影,通常票价只有一二角不等,学生优惠票价甚至只有五分钱左右。即使各大影院的票价有些差异,也应该相差不了多少。以当时的工资收入计算,票价也算是比较低廉的。然而,今天的影院票价动辄四五十元乃至上百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最终演绎成用“烧钱”的方式(有观众认为,虽然言语有些偏激却实属出于无奈)看一场电影,个中滋味不言而喻。
也许,影院票价与国际接轨,乃是电影市场规律使然。有关方面也多多少少发出了一些看似清晰实则又有些模糊的信息,甚至将其与国外影院票价相比,说明国内的目前现状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只是国内观众的实际收入这一块,与其影院票价的高企是不成比例的。影院票价,可谓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有人为此调侃,看不起电影那就索性选择不看,在家看看电视乃至网络电视也蛮好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逃避”。如今的网络电视,机顶盒、回看等功能似乎不少,但它的某些无法避免的“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国内外故事片出厂年代相对久远,选择的余地也就较小,画面的清晰度和音响效果与影院相比都难尽如人意,因而影院的受青睐程度除了主要是票价、题材和出厂年份因素外,是完全可以预计得到的。
处在繁华城市里的各大影院,虽然装饰越来越豪华,可观众不多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至少说明了影院票价仍是人们非常看重的一大因素。一味地将其淡化,其实并无助于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全面改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不仅有欣赏消遣的功能,还有提供各类精神食粮的作用。观众对于最新国内外大片的关心甚至相互交流,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新老影片在人们心中是有本质区别的。
由此看来,影院票价如何顺应观众诉求,确实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虚拟”话题,高票价带来的低上座率就是一个明证。由于它通常无法满足大量观众的经常性愿望和需求,因而取得的市场效果较为有限,从而把许多潜在的观众分流到了其他地方。这样一来,影院票价高高在上,普通百姓只能望而却步。建议分时段降低票价,权作抛砖引玉:同一部最新电影在不同的时间段,抑或是平日与周末,票价可分为“亲民低价”和“贵族高价”两种,以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需求。如此,收入高低、年龄大小、爱好各异的众多群体都可以在此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