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意产业,似是只有“产业”,忽视音乐,绝少创意。
音乐界最好的预言家是李海鹰:“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这弯弯的月亮。只为这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当然,还有崔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我们从来不缺“中国好声音”,不缺“歌手”,不缺“跨界歌王”,不缺“蒙面歌王”,只缺“中国好歌曲”。当音乐变得越来越无所不在,就越来越接近哪儿都不在。
互联网+似乎又开始大喊“内容为王”,但是,内容是什么?是高度的版权垄断性整合?没有“人”,就没有“音乐人”,就没有音乐,更谈何内容。
只要音乐人不能以版税收入为主,他们就真的是“大国工匠”——音乐建筑界的泥瓦工。
一个以颜值、鲜肉、邪门唱功为时尚的歌坛,一定是个悲哀的歌坛。
没有思想的民谣常常就是民间的谣传。没有人格和情怀的摇滚,就真的只剩了“摇”,滚!如今的歌坛,唱歌的,飙高音,进军真人秀或练书法、玩画画;作词的,当群主,努力做大V;作曲的,努力做歌手,致力当评委;乐手,上电视,牛,不上电视,苦;乐评人,命最好,不是CEO,就是代言人。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音乐不能没有商人的经营,商人却不一定需要音乐。没见谁去经营广场舞的——当然,也未必没有。
歌坛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利取义的人……虽是所谓被“大数据”和“粉丝经济”控制的乐坛,也掩盖不住他们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