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问题食品的‘前车之鉴’警惕性极高,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了神经,网上一旦出现与食品相关的传言,人们的担忧心理及敏感神经马上就被触动,谣言就会迅速发酵,进而扰乱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行业发展。”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举例,今年2月“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称福建晋江几个企业生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可能对当地的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利用‘紧急’‘震惊’等煽动色彩浓的词汇,愚弄公众认知。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专家分析,食品安全谣言大致有4个特征:有意编造,别有用心;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旧闻翻炒,刻意抹黑;戏谑嘲讽,负面传播。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有的谣言传播者利益诉求明显,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等动机诸多。”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朋友圈已成为谣言传播的主阵地,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
“网上食品谣言多、传播快,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低。对一些通过网络传播食品安全谣言扰乱市场秩序、从中牟利的恶劣行为,应严惩不贷。”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并对违法者规定了相应的罚则,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提高执法震慑力。
“要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这对预防出于‘善意’的传谣至关重要。”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赵华军
“造谣已成产业,必须有足够强的声音来与之抗衡,降低食品安全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2016年发布了500多条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定期回应提问。
“辟谣力度越大,谣言舆论场的净化速度就越快。加大打击谣言的威慑力,用足够的速度和精准度去辟谣,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
“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
——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治理食品谣言一定要下重拳,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