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今年上海将再拆除50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的“小目标”时,顾金山话语坚定,“我们一定要动真格整治群众最关心、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用‘啃硬骨头’的‘精气神’让点赞声更多,让投诉声更少。数字虽然可以说明成绩,但不是成绩的全部,群众评价才是对拆违的真正验收!”
“硬骨头”有多少?
拆违“先难后易”,今年攻坚战的最硬仗将在哪里打响呢?对此,顾金山了如指掌:
一是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居住、违法排污集中的成片连块区域。今年市级锁定22块重点整治区域,各区又自我加压,通过排摸,截至目前又对304块必须啃掉的“硬骨头”咬住不放。今年一季度已拔掉1997.83万平方米的“硬钉子”。
二是471条市级重点整治的城乡中小河道两侧违建。“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这许多吞噬河道、染黑清流的“元凶祸首”必须全部清除。截至3月底,4500余处、200多万平方米已排摸出的违建拆除了184.61万平方米。
三是公字违建、党员干部违建。对这些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为强烈的“老大难”问题,绝不绕道走。没有特殊、没有例外,不畏权、不怕势、不手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
四是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拆掉吊脚楼、拆掉鸽子棚……通过“美丽家园”建设的实在获得感,让全民自发参与从“五违”到“无违”的城市治理。自今年起至2019年,逐步推动“无违建街镇、无违建村居”的创建,最终确保创建率达90%。
“灯下黑”有没有?
拆违“以上率下”,从市到区到街镇到居村当全覆盖、当无盲点,但如果拆违“装装样”怎么办?巡查“看不见”又怎么办?
“销项制严控,大数据比对!”顾金山祭出了两件压箱底的“宝贝”。
早在2015年“五违四必”区域综合整治启动前,市住建委就展开了“无证建筑普查”,对不报瞒报的,一经发现,限期拆除;拆不了的,将被严厉问责。通过“没有讨价还价”的雷霆手段,上海摸清了家底,建立了“史上最完整”的“无证建筑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拆违工作信息系统”,采取拆除一处销除一处的销项管理方式,谁要是“假拆”,谁要是“虚报”,在火眼金睛下立刻原形毕露,不仅考核失分,还会被追究问责。
同时,市住建委每月都会反复比对垃圾清运数量、市民投诉数量、治安处罚数量、城管执法数量等八组管理数据,一旦发现疑点,立刻现场调查;一旦查证属实,随即依法拆除。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上海对违法建筑的“零容忍”!
“再回潮”怎么办?
拆违“久久为功”,“五违”会不会卷土重来?顾金山坦言,个别区域的拆后管理确实没有跟上,出现了反弹回潮,有的还被出租成了活禽批发市场,“我们必须紧守门户,不能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再从门缝里溜走!”
谈话间,顾金山“扣上”了几道“加强版”的“锁”:
第一道,梳理拆后点位。认真排摸,占地500平方米以上的都要建立档案,明确管理责任。
第二道,有效处置管理。有条件的点位要实施封闭,落实专人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第三道,按规划落实土地后续利用,对出现反弹的地区一查到底、严肃问责。
本报记者 钱俊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