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弄堂里小朋友白相物事还是蛮多的:打弹子、造房子、踢毽子、滚铁圈、斗独腿、飞香烟牌子……这些玩事他人文中多有叙述,唯“打小橡皮球”似还不见提及。“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侪辈小辰光特别热衷于此。
打小橡皮球其实是篮球运动的雏形。墙上钉个小铁圈,考究的编个篮网,用白粉在墙上画个小篮板即成。皮球直径约十厘米,步法、运球、记分、规则等与篮球基本相同。仅因在狭窄的弄堂内玩耍,故只需一个篮筐,比赛时双方各派三人(可换人),有裁判吹哨,以得高分者为胜。风行时,不少弄堂都组球队,队名彪劲:飞弋、银鸽、雄鹰、腾龙之类,有的还专制统一队服,像煞有介事。
延陵里虽小,同样装起了篮筐,开展了运动,还出了高手。3号的朱家独子迪康,长得比同龄人略高,虽不善言语,却球技出众,“球王阿康”名闻遐迩。朱家伯父母均在药厂工作,望子成龙,尽量限制他玩球。一次,阿康传球过力,不慎砸碎了1号晒台陈家阿婆的玻璃窗,众伙伴个个挺身而出揽下责任,唯恐阿康从此断送球路。陈家阿婆的窗慢慢打开并丢下了球,还连说“没事”。大家这才宽心,凑钱上楼去赔,反倒是陈家阿婆安慰大家“莫响”。真是善解人意啊,她晓得闹开了,小朋友就没白相啰。至今,大伙还念她之仁呢。
弄堂球队之间的比赛即将开场。当时比较灵光的有成都北路修德新邨队、新闸路赓庆里队、凤阳路建德里队等。延陵里仅阿康独秀,还好新闸路福康里派人来洽,拟组“福陵联队”,他们出三人,延陵出二人(我亦忝列其中)。可问题棘手,阿康无暇常战。福康“胖刁”突生一计,他仗着父母宠爱,拖着父亲拎着礼去阿康家,央求朱家父母同意阿康抽时间为他“补课”(他俩同校同班),这才解决了大事。修德新邨弄堂较宽,冠亚军对决在那开战。是日,大人小人几乎站满赛场两端。修德五将水平均等,盯防紧,补位勤,球感好,难对付。延陵仅阿康出战,他与福康两将配合默契,球常传至阿康,但见他虚右实左,跨步上篮连连得分,且逼得对方犯规追加罚球。比分交替上升,打得难分难解。最后3秒,58比58,眼看要打加时赛了,阿康挺身而出,面对严防遽然旱地拔葱,后退跳投空心命中,锁定胜局。我们相拥欢庆,几近落下英雄泪。
小橡皮球运动现今乏见,我以为对于少儿健身还是颇多裨益的。听闻当年国家篮球队队长张宏根、沪上篮坛名宿金耀林等,少时都玩过小橡皮球呢。
再说阿康,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经人介绍有了女朋友。后来,听老邻舍讲,阿康的孙子在学校里也是篮球队的。看来,这“篮球”也有遗传因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