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梦想教书育人,上海交通大学俞勇教授今年迎来从教的第31个年头,他始终坚信唯有“有温度的教育”才能“唤醒”学生,帮助他们成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俞勇获得全国师德标兵、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获奖无数
创造亚洲历史
2002年,俞勇率领3名上海交大本科生在由欧美人称霸了几十年冠军的领奖台上捧得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的冠军奖杯,创造了亚洲历史。后来他又两次率队捧得这一奖杯,让上海交大成为世界上第三家该项赛事的“三冠王”。从首次夺冠起,俞勇在交大创办了以培养计算机科学家为宗旨的ACM试点班,开始操心培养方式。“培养未来科学家而不是多拿几座奖杯”,俞勇说,ACM班从课程设置到培养模式根本不涉及竞赛内容,而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竞赛只是一种检验。
又怕又爱
大管家眼光“毒”
ACM竞赛被称作“世界上最聪明人的比赛”,ACM班的资源是最好的,学生自然也特别聪明,可这些学生越有闪亮的光环也越有阴郁的苦恼。“接触优秀学生我也发现了他们的问题——他们自负却易自卑,遇到问题容易自暴自弃;他们自我,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他们做事功利,缺乏感恩之心;他们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却没有理想。”俞勇觉得这是时代留下的烙印。
改变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耐心的浸润和细心的引领。俞勇在ACM班开设“学子讲坛”课程,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天马行空”讲出所见所思。这门课最特别之处在于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设学生互评环节,学期末学生会收到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里面有来自他人的“负面清单”,也有俞勇日常的观察和总结。这门课一共要上4个学期,“不谈优点、只谈不足”的第三方客观评价让每个学生渐渐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慢慢变得更好。
有学生说“俞老师的眼光很‘毒’,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在想什么”。俞勇说自己是学生们的“大家长”,他十几年保持着每学期与学生“一对一沟通”的习惯,学生也期待着和俞老师谈心,常常带着心事来,带着笑容离开。这位“大家长”热爱学生但绝不溺爱他们,他在招生时就告诉学生这里“又苦又严”,“我情愿他们在学校里骂我,这可能是暂时不理解,但我希望他们离开学校之后有一天会感谢这一切的确是有用的。”俞勇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学生们对他是又怕又爱,他们愿意在他这儿吃点苦被严管。
俞勇希望这些聪明而有潜力的学生能够从交大出发,走到计算机领域的最前沿,成为用技术改变世界的人。作为教师,他觉得自己的天职是唤醒学生、塑造学生,而不是决定他们的路。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