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一段儿子拖拉老母的视频在网上疯转,网友们炸开了锅,几乎一边倒地责骂这是个不孝子!
后来证实,这是发生在杭州滨江的事。
视频显示,这个儿子四十岁左右,他光着上身粗暴地将老母亲拖了数十米。
以前,我们经常说“有图有真相”。我们在做新闻,或阅读新闻事件时,总希望这新闻不光要有严谨的文字表述,还要有事件现场的照片。有了照片,不光可以让版面变得美观,在我们的意识里,有了照片还可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因为比起文字,我们更相信图片。
当我们说起一件事情的真假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家照片都登出来了”,言下之意,你还想抵赖不成?
我对照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是从华南虎造假事件开始的,我那时才惊觉,“呀,有图未必有真相呢。”
于是,我不再迷信照片,在看新闻时,我也会多一个心眼,即使配的照片很有现场感,我也不会轻易下结论。
现在有了微信,自媒体开始雀跃市场。
有不少自媒体借助视频来叙事,因为视频更直观,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大多数人认为,视频的可信度比照片强。一件事情本来光靠文字,甚至加上照片,很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有了视频,这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看着视频,很容易就会代入到视频中所讲事件的场景中去,很容易置身于现场去思考这件事情,并相信这就是真相。
英国作家格雷汉姆·克拉克的《照片的历史》,借讲照片的历史,来讲我们对照片的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看法的演变过程。
他的意思就是,有图未必有真相。照片就是摄影者的一幅幅“作品”。既然是作品,就有作品所有的属性,比如,艺术性和赏析性。
摄影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构思、裁剪定格了照片中的这一画面,它只是被拍物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并不能代表被拍物的真实“面貌”。
作品(照片)显现的意义,与摄影者的拍摄角度、构图,还有读图者的认知、审美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拍摄的《图书馆》,他选择拍摄的是一个书架的其中两排的一小段,三十多本书。
显然,塔尔博特在拍摄这张照片时,是经过构思的,他选取了他最想展现给别人的那些书,“因为这是他的图书馆,代表了他的品位”。事实上,这些只是书架的极小一部分,除了说明他很在意这部分,并不能说明他的真实品位。
照片是这样,视频也是如此。
我们在拍摄视频时,也只是有意无意地选取了我们在场的,或者我们想呈现的那一部分。事实上,任何“静态”的表达都无法百分百地接近真相。
就好比滨江的这个拖拉老母亲的男子,光从这段视频来看,我们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给这个儿子打上不孝子的标签。
可事实并非如此。
视频在网上发酵后,这个儿子所在的社区,东冠社区管委会就此事发布了一则事件通报,说这位老母亲有老年痴呆疾病,长期以来,行为比较出格。
那天,老人多次爬到邻居家的玻璃棚子上方,儿子多次劝说,她下来,又爬上去。最后,她又上去后,儿子劝说不听,儿子便把她从棚子上抱了下来,但让她回家,她还是要往上爬,儿子情急之下,便将她推倒在地,拽拖着她到了房内。
刚好网友就拍到了他拖拉老母亲的这一段,而之前的事情,显然这名网友没有拍进去。据这户人家的邻居说,其实这个儿子对母亲还是蛮孝顺的,平时都是他在照顾老人家,从没有听他说过一句怨言。
而这些,网友是不可能将其摄入的。这就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