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的植物盛会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地布置灌木、地被花卉,一遍遍测试灯光布景。目前,世园会园区的整体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园区内有山水田园,1000多种珍稀植物共存于此,百余个风格迥然、形态各异的“园中园”与它们相伴相生,仿佛被抛之于时光变换与四季更迭之外,别有洞天。
“植物”是世园会的主角,而这里的建筑也和植物一样有了光合,学会了呼吸。远远望去,形如如意,坐卧山水之间的中国馆最为显眼。从正面看,中国馆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它的外观借鉴传统的斗拱、榫卯结构,效仿古人“巢居”、“穴居”的智慧,建筑上方覆盖梯田,与之浑然一体。中国馆设计师黎靓介绍,梯田起到保湿隔热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同时,建筑的中间设计了水院,下雨时四水归堂,经回收处理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
除了与时尚科技接轨的现代建筑外,传统的麦田果林、房舍人家也是世园会的一大景观。静立于园区东北一隅,是最贴近“自然”生活体验馆。与其说它是展馆,更像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小村落。阡陌巷道、田园集市,人们可以自由地徜徉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记得住乡愁。
世园会中的海派文化
位于北京世园会山水园艺轴的东侧的中华园艺展区浓缩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髓,其中,上海“祥云园”以“云”为题,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和生态特色用云阶、云巢、云坞、云影的形象展现,形成了以精细打造、引领潮流、兼容并蓄为鲜明特色的海派园林。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不同于常规展园的平面游赏方式,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地面、空中云桥和云涧堑道3个不同标高的游园路线,在上层的云桥上行走可以观摩云海的变幻,在下层堑道漫步可以看到在云涧两侧崖壁上用垂直绿化拼接成的上海黄浦江两岸天际线。最有意思的当属“云巢”,从不同视角望去,它像天上的流云一般变幻莫测。据说,它的设计由计算机生成模型完成,它每个零件和每个结构都通过GPS精准定位,确保装配精度,这也体现了上海园林行业的高科技发展趋势和上海的工匠精神。
全覆盖的5G信息高速
5G究竟有多快?又有多好?也许在北京世园会上能找到答案。目前,世园会主要的11座展馆已实现了5G信号的全覆盖。在世园会的最后筹备阶段,更多人手被分配至5G微基站的检查工作。园区内外12个大型基站,74个微型基站、114根智慧灯杆,它们共同组成5G“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连接纽带,除了能看见的,房檐下、木栅栏内、幕布中,还隐藏着不少5G微基站。
在世园会5G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即使是在人流量高峰期,人们也能避免“一格信号”的尴尬,在5G展厅中,观众可以享受到5G在8k视频传输、无人机、无人驾驶、自动售卖的全新体验。当游客突发急病需要转诊救治时,5G网络远程医疗技术可以通过5G网络低时延的特性,将救护车的患者数据实时传回延庆医院,延庆医院的专家可远程指导,并做好院前救治的准备工作。“植物盛会”离不开科技保驾护航,5G则将世园会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展示舞台,变成人、科技、自然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和谐环境。
本报记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