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当选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由此从市政协委员转换到市人大代表的角色。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上,我共递交了一份议案(后转为书面意见方式处理)和17份书面意见。我的体会是,不论是政协委员提交提案,还是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和书面意见,都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不符合实际,更不能异想天开,都要带着问题深入实地认真调研。
在浦东三林及闵行区浦江镇调研时,我了解到很多居民为了配合市政改造,从中心城区搬迁至市郊,由于大多数搬迁户的工作仍然在市中心,因此每天的出行成本很高。以闵行浦江镇至市区为例,如乘坐地铁轨交8号线来回票价就要超过10元,再换乘公交车,每月至少出行支出费用需要300多元。假如按一般普通职工2500元的月纯收入计算,光出行费用就占收入的12%。
怎么才能持续降低公共交通的出行成本?去年和今年的市人代会上,我连续提出书面意见。
在去年的市人代会上,我跟市交港局局长孙建平有过一段对话。我问:每年私车额度拍卖收入中,究竟有多少补贴到地铁公交票价中,为市民的公交出行成本减负,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交港局局长的回答是:目前,本市车牌拍卖收入已全部投入公共交通建设,相比直接降低票价,上海每年的公共交通预算大多用于交通设施建设、车辆更新、冷僻线路运营补贴,同时通过优惠换乘、扩大单一票价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市民的出行成本。此外,上海的公交和轨交没有涨价空间,随着每年收入标准线的提高,公交出行成本在收入中所占的实际比重也将下降。
当时,不少媒体都报道了人大代表和交港局局长的对话——公交出行,的确是大家关注的民生话题。而我之所以持续为此提交书面意见,就是为了能减轻一般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出行负担;更是为了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让公交成为市民每天出行的“首选”。这就是我持续关注公交出行的动力。
今年7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市财政局的报告显示,2013年本市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87.9亿元,加上上年结转的46.1亿元,本市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合计134亿元;本市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使用74亿元,其中公交购车补贴19.6亿元、公交优惠换乘补贴9.2亿元、老年人免费乘车补贴5.9亿元、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5.8亿元、轨道交通更新改造等补贴30亿元、其他政府购买服务3.5亿元(主要用于崇明三岛水上客运低客流航次补贴,大居、夜宵线、“最后一公里”等冷僻线路补贴,以及免公交车辆隧道通行费补贴等)。本市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支相抵,当年结余60亿元,结余资金结转以后年度使用。
这组数据回答了代表关注,也回答了公众关切。但在私车额度拍卖补贴之外,公共财政如何更多向公交出行倾向,切实降低公交出行成本?非常期望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入民生改善,切实降低公交出行成本,为推动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带来利好。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还将持续关注这个民生话题。
十日谈
人大代表履职录
碘盐和好医生的“双轨制”,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