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是对他人的良好祝愿,源自内心的真诚。自从有了报纸,人们将祝福语刊登其上,祝福语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国内创刊时间最久的新民晚报,从十多年前开始,即对一次性订阅全年新民晚报的读者提供了一项服务,每年可免费刊登39个字的祝福语一条。现在每逢周一,新民晚报上总会有祝福语与读者见面。
在刊登的祝福语中,有祝贺升学的,有祝贺新婚的,有为父母祝寿的,形式多样,语言丰富,但绝大多数祝福语还是老人祝福第三代的,内容是第三代的诞生、百日、周岁、生日,或是上学、结婚,这成为已刊登的祝福语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在办理刊登祝福语的办公室里,时常可见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会为了一个对孙辈祝福的用语,反复征求工作人员的看法,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甚至在来刊登祝福语的人之间,也会相互切磋,到底用哪个词语更好更准确,更能表达自己的心意。用心之切,用情之深,让人感慨。
遇到实在无法舍弃的文字,他们宁可增加费用,也要将自己的心声完整地表达出来。过去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心,更甚于父母。
今年八月的一个高温天,一位奶奶带着孙女来办手续。她的家住在郊区,是坐了好几辆车才赶来的。她告诉我,她是新民晚报的常年老订户,她的兄妹和亲戚中,有7位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订户。这是她第七次来刊登祝福语了。自从孙女诞生之日起,每逢孙女生日,她都会刊登一条祝福语,今年孙女要上学了,这次带着孙女一起来办手续,为的就是要让孙女知道祝福语是如何刊登出来的,让小孩有个切身体验。目睹老人对孙女的爱,我更看到了老人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一天下午,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教师在办刊登祝福语的手续,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他享受到的这个待遇是学生送给他的。原来,他的学生为老师祝贺生日,有人召集了72位学生,每人出资5元,共计360元为老师订了一年的新民晚报。老师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还能看一年的报纸,真为这位学生的主意叫绝。中国古代孔子有七十二贤人,也难怪老师在谈起此事时,洋溢着一脸的兴奋之情。
在填写祝福语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字写得端庄大气,有的还写得特别漂亮。越是年轻,写字水平越差,那些填在表上的蟹爬字,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书法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在大量使用电脑的当下,在书写工具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忘掉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