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瞩目的申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自实施以来已持续近月,成效显著,深得民心。但也有意见认为,一味靠高压严打或欠缺可持续性,还应疏堵结合,柔性执法。笔者大抵赞成上述看法。
所谓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中的疏导,就是对部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予以从轻处罚乃至于免于处罚的处理,进而视情况在制度(法律法规)层面予以适当容忍的做法。
而应该被予以疏导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典型例子,是在位于中心城区的学校及医院附近违法停车以接送孩子或病人的情况。之所以违停,原因主要有中心城区空间狭小,停车位资源的开发思路、方法不尽理想;公共交通网络及无障碍化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家长出于安全及对孩子的溺爱等原因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出门等。对于这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可以区分技术、体制、理念等三个层级考虑对策。
在技术层面,第一是在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小学及就医需求集中的医院周边加大空间资源开发力度,暂时减少绿化带、隔离带等面积,最大限度扩大道路空间;第二是大力整合相关区域内的停车空间,尽快大量引进占地面积小的多层、立体式停车装置,努力提高车位数量;第三,在处理此类行为时采取人性化、柔性化的执法原则,视情况减轻或免于处罚,在对减轻或免于处罚的驾驶员及车辆予以登记的基础上,对于多次恶意利用这一人性化执法措施,违法停车及在上海市辖区内任何其他区域再次违法停车的驾驶员,则按违停给予累计、加重处罚等处理。
在体制层面,由于目前本市中小学学生大都系就近入学,可尝试组织志愿者或在各学校安排教师轮流或固定人员,按学生的主要所住社区分别带领学生同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上下学,日本就有相关做法且效果不错。而对有就医需求但行动不便的居民而言,也可以引导其养成常见病尽量在社区内就医、无必要尽量不去大医院就医的理性就医习惯,以此最大限度地分流和减少在相关医院周边区域的停车需求。对确实需要乘车前往医院就医者,建议考虑尝试以社区为单位定期组织车辆统一前往相关医院就医,再统一接回社区的方式。
在理念层面,应该纠正以车为荣,无车不出门的错误理念。最近甚至有部分汽车生产商向大学本科生推销新概念乘用车的情况。笔者走访过纽约、伦敦、柏林、巴黎、罗马、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际大都市是鼓励市民在市区范围内自驾出行的。况且根据上海市民出行总体规划中的“公交优先、地铁优先”的基本方针,上述作法也显然是与之背道而驰的。不论是否是新能源车辆,考虑到机动车道路空间的扩张潜力多数已近极限,大型、特大型及城区空间有限的城市的中心城区都不应鼓励和提倡私家车乃至机动车出行。至于以拥有私家车为荣甚至以之炫富的心态则更是扭曲的和不可取的。此外,随着本已相比国内其他地方较为安全的上海的社会治安的进一步改善、家长们不再溺爱孩子以及分级医疗体制的切实推进和日臻完备,上述道路违法行为也将会渐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