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大师中,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梵高和毕加索了。两人在艺术史上的成就相仿,不过,前者是穷死,后者是富死。有人称是因为毕加索推销有力,而梵高不能把自己的艺术拆解给观众,我认为是人们对艺术史发展知之甚少。
梵高生于1853年,死于1890年。毕加索生于1881年,死于1973年。二者的艺术活动相差20多年,却是不同的时代。就好像在1970年的中国,你说要入A股,买中国银行的股票,别人不把你当成神经病才怪呢。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莫奈和雷诺阿等印象主义在首次巴黎沙龙落选画展中,被骂声包围,与梵高学画可谓是同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思维和鉴赏处于写实时期。特别是初学绘画,每个人都有一个追求造型外观准确的过程。梵高的人物造型就像其他学生,人们会将他的精神扭曲特质,误认为是初学者的不准确。
艺术发展到印象主义就成了近代与古典,浪漫和现实主义的分水岭,新旧两股势力搏斗激烈。莫奈,雷诺阿等刚刚把造型简化粗略,广大观众还没有吞咽消化,梵高就把生土豆式的人物推给观众,当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初学者的生涩。
另一方面,学生画油画追求色感的自然贴切,初学者不能抓住色调和谐,有大红大绿的,会被视为拙劣。莫奈和雷诺阿之辈逐渐说服了观众,当眯起眼睛看他们的作品,色彩并置又混合在一起,确实会感受到外光明暗的真实。但是梵高的颜色如同他的扭曲造型,疯狂强烈的蓝黄涂抹,被误认为是色感的偏差。
后印象主义的成就,对后来的艺术发展的功勋是:塞尚启发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影响了原始绘画和象征主义,修拉的点彩与后来的光效应似乎有些关系。梵高的影响最直接与开拓,他的造型扭曲和色彩的疯狂,可以说直接促成表现主义,德国蓝色骑士可能还是他的学生。但是梵高的超前,就像一张“文革”时毫无价值的巨额股票,人们看似一张废纸,不知道将来会高额兑现。
梵高的弟弟经营画廊生意,全部收购梵高的作品,只能20法郎少量卖出几幅,不能说梵高没有市场机会。后来,弟弟见大哥的画没什么出路,就停止收购。梵高弟弟是画商,等于经纪人,对梵高的作品一定会向顾客介绍。连弟弟都不能拆解哥哥的艺术,说明哥哥自己靠本能作画,并不能向弟弟解释画中的奥秘。也就是说,梵高画了一堆“垃圾”,这是大家的共识,包括他的弟弟。
梵高与高更讨论艺术,物以类聚。当时梵高邀请不少画家,只有高更一人来。讨论变成了争执,争什么?估计不赴约的画家都认为梵高的画是垃圾,没什么可讨论的,其中包括印象主义领军人物。那么高更也一定对梵高的作品有不同看法,虽然赴约,但总要说出些毛病,引起两个人争执,结果搞得梵大哥精神病发作,割下自己的耳朵。
如果梵高是与新古典大师安格尔,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现实主义的库尔贝在一起讨论,局面将会大不一样。整个巴黎会轰动,然后大家抢购梵高的“垃圾”。
高更虽然与梵高差不多级别,但是他半路出家,突然离婚抛妻弃子,跑到法属塔西提岛,重新娶妻建立家庭,专门画土著岛民,手上没有几个钱能做到吗?所以,画家不管最终是否成功,在他创作经历中的经济来源是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高更比梵高福气好一些,有钱。
其实梵高不用拆解自己的艺术,也不用推销,只要自己好好多活几十年,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画家。因为后来的艺术市场拍卖纪录,梵高成了世界上售价最高的画家。
短命,是梵高穷死的真正原因,他没有能熬到时代的转变。
毕加索年轻时从西班牙去了法国,画了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是追随后印象派的。当时法国对新艺术的观念已经扭转。主流审美标准是,大凡创作前所未有的视觉形式,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作品。这个审美观念一直发展延至今日,所以后来在美国,一个杜尚的小便池会变成世界名作。
年轻的毕加索出手不凡,第一个画展就与近50岁的马蒂斯联合开展。这是什么概念?说得夸张一些,等于是达芬奇复活,要与我达世奇开联合画展。
马蒂斯被称为野兽派,又称是法国表现主义。造型进一步简化变型,色彩更偏离光影自然,走向主观装饰性,晚年进入抽象。马蒂斯在造型与色彩上已摆平了巴黎的观众。观众对毕加索的出现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随时去热情迎接他任何出乎意料的创新作品。
毕加索确实推销有方,对他眼下卖画是得些好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崇尚创新。
在这个时期,表现主义成为主流,有柴姆·苏丁、科纳、莫迪利安尼等等;未来主义有巴拉、薄邱尼、赛佛里尼等等,如走马灯一样轰轰烈烈在艺术舞台上高调亮相。但是这些画家在开创自己风格后,基本沿着这一条路走下去,如同莫奈,雷诺阿,德加,高更和梵高那样终其一生画着同一种风格。毕加索是第一个在风格上改变又再改变的艺术家。他在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成功之后,开创立体主义。在中年之后,他融入超现实与象征主义,又在晚年简化造型与落笔,变成立体派的表现主义。他的艺术领域从绘画扩展到雕塑和陶瓷,相比同时代的画家有更多的创意,因此被观众热捧,赞叹他的创造力无穷。
是这个时代,一个观众热衷于看到新鲜热辣创新作品的审美潮流,将毕加索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