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认可是办好音乐节的基石
韩斌
《窈窕淑女》剧照 郭新洋 摄
  ◆ 韩斌

  音乐节这个名词来得晚,可是,得名晚不等于历史短,早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就有“音乐节”名头的节庆表演,热闹非凡。古希腊城邦文化中那种追求人生享受与生活乐趣的观念,成为了孕育艺术节的摇篮。

  近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节,最早大致可以追溯到1715年诞生的英国三城音乐节,即格洛斯特、赫里福德与伍斯特三个城市在每年夏天轮流举办的音乐节。三个城市的合唱团轮流互访,通过音乐会来切磋交流合唱技艺。到20世纪又诞生了像萨尔茨堡音乐节、琉森国际音乐节、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等著名的音乐节。

  1970年代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原来欧洲中心的音乐节格局悄然发生变革,大洋洲、美洲、亚洲的音乐节异军突起,而音乐节也有了向综合性艺术节发展的趋势。例如1947年二战之后创建起来的爱丁堡艺术节使人口才40多万的城市,能够在艺术节期间吸引数百万人,同时拉动了当地的旅游、餐饮、娱乐,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仅2010年爱丁堡艺术节就为苏格兰带来了2.61亿英镑的额外旅游收入。

  “上海之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举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节,从1959年的“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到1960年第一届“上海之春”,再到2001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风雨兼程五十七载。至今,“上海之春”始终秉持“繁荣创作、提携新人、活跃与提高群文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海之春”如果更包容、多元、兼容并蓄,这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在理念手段上创新,舍弃一些条块系统的拼贴,更多一些顶层设计的前瞻。比如,具有一定受众群体的电子音乐创作与演出,上海音乐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电子音乐周”,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项目,也积累了稳定的观众,是否可以从每年十月调整到与“上海之春”同步,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求得效果的最大化。可以借鉴近年来“上海之春”采取的“节中节”模式,使“上海之春”成为一个多元发展的音乐舞蹈、电子音乐、多媒体与视觉艺术等融合的更具现代感的音乐节。

  对于一个音乐节来说,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提高公众参与度除了宣传、演出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赛。1963年的第四届“上海之春”上,举办了二胡、小提琴比赛,5月7日至5月13日举行二胡独奏比赛,共计两轮六场,我们现在都熟知的闵惠芬、蒋巽风、王国潼、萧白镛、黄海怀等都参加了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是闵惠芬、蒋巽风。同时开展的还有小提琴比赛,也是两轮六场,盛中华、李自立、郑石生、陈慧尔等都参加,郑石生获得一等奖。可惜的是,这一赛事没有再延续下去,试想,紧张、刺激且具有很强观赏性的音乐比赛,是多么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并且在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又会引起多么持久的影响,获奖者也能脱颖而出。与“上海之春”同类的老字号音乐节“布拉格之春”,每年都会举办“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2016年的比赛就是钢琴和小号,都是两轮再加两场获奖者音乐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也会吸引观众不断关注比赛和音乐节活动。再比如萨尔茨堡音乐节,十分重视歌剧,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与大师班结合的“青年歌唱家计划”,以2016年为例,从7月23日至8月25日一个月时间内,经过遴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歌唱家们将跟随克里斯塔·路德维希等大师学习(并在萨尔茨堡大学举办四堂对公众开放的公开课),最终排演一部亨利·普塞尔的名作《仙后》作为汇报演出,将音乐高校内常见的声乐大师班推向公众,引起关注。这些都是行之有效且证明十分成功的可资借鉴的案例,应当适时打响“上海之春国际音乐比赛”品牌。

  近年来,“上海之春”的音乐评论工作得到重视,从1960年只有三篇评论到2009年时的29篇,有了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繁荣创作”一直是“上海之春”的宗旨,在新人新作的推出方面,“上海之春”也是不遗余力,大家都知道的《梁祝》、《红旗颂》都曾登上“上海之春”舞台,马友道、杨立青、刘敦南、赵晓生等作曲家也曾在这个舞台上活跃。但是,创作、首演之后,如果没有评论,就不会有更好的推广,许多作品就只能是昙花一现。对于新作的评论是专业性很强研究工作,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新音乐的创作水准,除了海外演出,还有录音、乐谱出版,但更直接的方式是研究与评论。

  唯有诚意创新才会有真正的发展,相信已近花甲的“上海之春”,老树新枝,定有一番春色惹人惊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互联网金融/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金融城周报/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8版:艺坛特稿/国家艺术杂志
公众认可是办好音乐节的基石
扫一扫
情书不二,二的是拿情书维系整个作品
生存、生活与生命 话剧《长生》的人生刻度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3公众认可是办好音乐节的基石 2016-05-07 2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