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艺坛特稿/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国字号书籍设计第一人张慈中枫泾开馆~~~
中国国字号书籍设计第一人张慈中枫泾开馆~~~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国字号书籍设计第一人张慈中枫泾开馆
重温那些不应忘却的故事
吴南瑶
  ◆ 本报记者 吴南瑶

  “这是我作为一个游子对家乡母亲的汇报,也是我对我的前辈和同行的致敬。”坐在艺术馆门外临河的长凳上,就着一杯故乡的明前绿茶,张慈中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那些大部头书籍设计背后的故事,中气十足,说到高兴处拍腿大笑,完全看不出他已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

  4月28日上午,张慈中装帧艺术馆开馆仪式在上海枫泾古镇举行。

  为四十多家出版社设计过各种类型的书籍,《毛泽东选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资本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马克思画传》《红旗》杂志创刊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几十部书籍傍身,让张慈中成为了中国国字号书籍设计第一人。   

  毛主席一次就通过了他的设计

  如同展览序言对老人的描述:一位老人,一名艺术家,一个顽童,眼前的张老一口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被北京派来的邹雅同志一眼相中的往事,言语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小得意:“我16岁就为欧米茄怀表设计过广告,21岁与人合开了杭州第一家广告公司。邹雅同志给我出了题目后,就闭起眼睛打起瞌睡来,没想到,半小时后我就摇醒他交卷了!”

  就这样,美术功底扎实的张慈中凭着这幅《上海解放》的命题画,被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下辖的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录用,在1950年底到了北京,成了新中国美术编辑队伍中的一员。1951年,国家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一开始,中央美院的老师出了几款设计样稿,都因过于华丽被退了回去。“领导给我看了毛主席亲笔写的八字批示:‘我的书是简单点好’后,我想:毛主席是党的第一领导人,是国家领袖,他的书要有中国的元素,要庄重、简单大气。所以我去除了所有的装饰,将自己亲手写的美术字“毛泽东全集”五个字用了金色,出于平衡的考虑,‘第一卷’三个小字则采用了灰色。但邹雅同志看了摇头说,这也太简单了,建议我在中间加一个红色的五角星。”设计稿完成后,报送给毛主席审阅,一稿即通过。

  张慈中思想活跃,头脑机灵,1954年,在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工作时,张慈中主动为大会代表设计了一款会议用笔记本,封面上自创的长宋体字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关注和肯定,并当面亲自将即将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设计任务交给张慈中。张老爽朗地笑言,“我想是因为刘主席个子比较瘦高的缘故,所以他对我的这个字体情有独钟吧。”之后,他首创的长宋体被国家收录在中华字体库,沿用至今。

  如今,在张慈中设计艺术馆里,人们可以系统回顾、欣赏这些国字号书籍的装帧设计以及背后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铅印的色彩、木刻版画手工字体的封面,接近原生态但很有质感的纸张……它们折射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书”的理解和做法。

  出生于一个没落但仍较富裕的书香门第大家庭,才情逼人的张慈中身上也一直保留着艺术家的率性。当初刚到北京时,还曾经因为生活上的不习惯和领导闹情绪,要求回上海。后来,在党的干部邹雅同志的影响下,“从一个广告设计里手,到国家重要书籍的设计者,我很快爱上了自己新的岗位,并爱了一辈子。”张老这几句话,说得格外严肃。

  1957年底,张慈中被打成右派,并在《人民日报》上被点名批判。他所在单位人民出版社的领导考虑到重点政治书籍都是经他手完成,顶着压力向上级打报告,请示中央特批,将他从东北劳改名单中删除,降职降薪使用(连降两级)。报告批准几个月后,党中央决定出版党内第一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相关人员设计了十二种《红旗》创刊号的封面,报中宣部后均被退回。离出刊只剩几天时间了,上级发文“请人民出版社帮忙设计一下”。“我说我不能设计呀,让“右派分子”来设计党的刊物不是闹笑话了嘛。”爱看玩笑的张慈中认真地说,“我真的就是这么回答社领导的。”最后,在社领导保荐下,张慈中顾全大局接下任务。“我觉得就毛主席手书的‘红旗’两字就足够分量,无需再画蛇添足。”本着党内刊物重在庄重、简练、大气的原则,他把“红旗”两字放大,下面用灰色的“红旗”汉语拼音,又在封面的下部加了一条红线,红线下加上期刊号和日期。稿样报送中宣部后立刻通过,后《红旗》杂志的封面被业内评价为“最严肃、最大方、最朴素、最美观”的设计。之后,《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资本论》等重点书籍,都是经张老之手在此期间设计完成的。这些红色经典的设计,集中体现了张慈中的设计理念:贵在以少胜多,突出精华,留有余地,与书的内容相符,使读者产生联想。

  把侧面的马克思转过来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装帧设计家,张慈中的设计彰显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大气、沉稳、洗练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设计家本人却性格外向,喜欢开拓创新。

  1959年,在设计《列宁全集》的时候,张慈中为得到理想中的装帧设计材料,多次下印厂考察,经过反复改良,选择不同材质的布料进行试验,终于发明了“漏底漆布”,这是他为我国装帧材料创造的第一个新品种,受到周总理的好评。在拓宽了书籍装帧材料的同时,张慈中在国内首次提出装帧设计的理念。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装帧”作为外来语已由丰子恺先生从日本引进中国。但在张慈中之前,国内的书籍设计基本还停留在“画封面”的阶段。做为第一个对制版印刷工艺技术进行改进的人、第一个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创造性采用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的人,他的对“装帧设计”概念的延伸和开拓,也得到了当时老一辈书籍设计家曹辛之、丘陵、丁聪等人的认可。1983年,张慈中受国家委派组团去西德考察,回国后,他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在大学普及电脑知识和在大学开办电脑平面设计的建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申请下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因他来自出版界。所以,他选择北京印刷学院做试点,率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脑教学的设计艺术系。由此,他成为第一个向国家提出将电脑平面设计引入中国并付之实施的人。

  和曹辛之、丘陵、丁聪、钱君匋等中国第一代装帧设计大家一样,张慈中书画皆通。在为《马克思画传》设计封面时,张慈中手头仅有的素材只有一幅马克思的侧身像。“开始我想用毛笔画,但想到马克思是西方人,最隆重的表现手法应该是西方铜版画,可问题是什么工具材料也没有啊,我就干脆用毛笔画来试着画出铜版画的效果。这还不够,那个年代,伟人最好是正面像,我就凭想象,抓住他大胡子的特点,把侧面的马克思头像转过来。”回忆起这个细节,张老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又回忆到:“后来这本书参加德国的书展,严谨的德国人查了所有的资料,都没有找到封面上的这张马克思像。后来来打听,中国参展单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的画家用毛笔画的,他们很吃惊,于是,特意请求中方回去后,送两张印刷稿给他们留存入档呢。”

  天色渐晚,工作人员早已准备了纸墨等待张老题词留念。张老运笔稳健,一手行书雄浑刚健。当年因为没有电脑,所有的美术字全部是他一笔一划手写而成。

  如今,与时俱进的新的书籍装帧艺术风格渐衍渐盛,而电脑普及应用发展带来的各种图片处理软件、装帧材料改良拓展和电脑排版印刷手段及印刷工艺的进步发展,也为国内的书籍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一生为美而设计、为书做嫁衣的张慈中,在本报记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了“阅读之美——致新民晚报读者”的留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互联网金融/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金融城周报/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8版:艺坛特稿/国家艺术杂志
重温那些不应忘却的故事
书香中国 留住阅读
新民晚报艺坛特稿/国家艺术杂志 C08重温那些不应忘却的故事 2016-05-07 2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