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一个国际难题因一番话再度引起关注~~~
一个国际难题因一番话再度引起关注~~~
一个国际难题因一番话再度引起关注~~~
一个国际难题因一番话再度引起关注~~~
一个国际难题因一番话再度引起关注~~~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国际难题因一番话再度引起关注
在博物馆内“咔嚓咔嚓”好不好
乐梦融
■ 荷兰国立博物馆将“拍照禁令”高高悬挂
■ 中华艺术宫“博特罗展”现场,小观众以临摹取代照相
  文体社会

  博物馆能不能拍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国际难题。不过近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电视节目上对这个话题的一番表态,却在网上引起了争议。

  “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陈履生用网络化的语言排斥拍照的观众,这直接激怒了一部分网民,不过,也有观众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赞同这一观点。作为博物馆,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拍照现象?在智能手机普及的网络时代,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比十年前更难“一刀切”了。 

  不如网上下载 

  在4月23日央视《开讲啦》节目中,陈履生谈到了在博物馆展厅拍照的问题,陈副馆长说:“你拍的照片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们官网上的图片,你到官网上下载就可以”,“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

  陈履生为何对观众在博物馆拍照如此反感?那是因为一个高规格的展览差点遭遇意外,让他有些后怕。据他介绍,法国的《名馆·名家·名作》展览,第一天是允许拍照的,第二天紧急发通知不让拍照,原因是展览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大家至今都感到后怕的事情——因参观的人很多,有人拍照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后面的人手一推,就把手机打到画框上去了,如果打在画上,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馆方发出紧急通知,不许拍照。陈副馆长还说:“你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也傻傻地拍照,其实根本拍不着,而网上的照片连每一条裂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你拍它干嘛呢?”

  “禁令”因展而异

  其实,博物馆能不能拍照?这样的提问太过笼统,中国和海外博物馆的规定各不相同,展览和展览之间也有区分,目前可以分为若干种情况。

  文物类展厅一般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轰动海内外的《吴湖帆鉴藏特展》就严格禁止使用闪光灯。书籍、档案、碑帖、水墨画、书法、竹木漆器等光敏性文物一般都不允许游客拍照。因为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从版权角度考虑,有的展品或文物属私人收藏;有的博物馆的陈列形式体现了设计师的智慧,容易被人模仿;有些引进的特展,博物馆和借展的海外博物馆或藏家签有禁止拍摄的协议……遇到这些情况,博物馆都会依照协议履行相关规定,对所有相机说“NO”。

  近年,随着手机照相技术的升级,“随手拍”成了很多参观者的喜好,对于观众留念拍摄,博物馆一般是宽容的,但不允许拍摄者挪做他用。比如近日在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贾科梅蒂回顾展》,就禁止用专业单反相机拍摄作品。

  做法各不相同 

  博物馆排斥拍照并不是“中国特色”,相反,中国的大多数博物馆是允许观众不用闪光灯进行拍摄的。

  尽管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允许拍照,但也有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始终坚持不让拍照,尤其在保守的欧洲,大部分博物馆仍禁止拍照。

  英国国家美术馆、法国巴黎的橘园美术馆明确禁止拍照,认为拍照会破坏参观者对艺术的欣赏;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主建筑顶棚由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大型壁画,出于对壁画的保护而禁止拍照;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曾允许拍照,2011年修改了相关政策开始禁止,原因是馆藏印象派作品展厅翻新后,越来越多人拿着手机“咔嚓咔嚓”的情形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而一些当代艺术博物馆面对“拍照问题”却显得很有气度。美国纽约的MoMA是为数不多的允许拍照的美术馆,他们完全不在乎版权问题,反而认为观众能通过社交网络展示参观时的照片,能与馆方进行更好的互动,利于更多人一起进行交流。

  用笔留下纪念 

  陈副馆长不赞同观众在博物馆拍照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担心相机闪光灯对文物造成损伤;二是担心拍照会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观众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视了欣赏作品。他认为,到博物馆去应该花更多时间去感受艺术之美,而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拍照上,否则,在一个被手机包围的时代,逛博物馆很容易成为一种走马观花式的体验。

  针对游客经常花时间对着艺术品拍照而没空好好欣赏艺术品这一现象,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在2015年年末曾发起一场“开始绘画”的活动。他们在博物馆入口处放了一个巨大的“禁止拍照”的标识,而向观众提供画笔和纸张,方便观众临摹所看到的艺术精品。

  请放下手中的手机或相机,静心去观赏这些佳作吧;想记录下博物馆内的艺术品,那就拿起画笔自己画吧!即使没有绘画基础也没关系,因为当你静下心来欣赏这些作品时,就必然会发现其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之所在,也更能体会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这远远比拿相机一拍就走人来得更加有意义。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互联网金融/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金融城周报/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8版:艺坛特稿/国家艺术杂志
微信公众账号
导读
在博物馆内“咔嚓咔嚓”好不好
博物馆还能做得更多
元代“大内”初露端倪
新民晚报文体汇A08在博物馆内“咔嚓咔嚓”好不好 2016-05-07 2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