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正式开门迎客的日子10月1日越来越近了,这些天,舞校、舞团的学生和演员们天天像过节一样,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昨天,中心对媒体记者开放,跟随上海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的脚步,记者们参观了这一舞蹈人的“新家”,与他们一起分享喜悦。
“新家”很美丽
舞蹈教室里,记者们见到了正带领学生们给大家做示范的张尧。张尧2003年进舞校,至今已在舞校“沉浸”了十多年了,一位资深记者见到他惊叹道:“你都当老师啦!”而这位老师昨天也无法淡定:“能够再回到1650号这个院子,相信所有在这里成长、成熟的舞蹈人都很感动。”
刚刚毕业进入舞团的赵美慈,正和小伙伴们在练习“四小天鹅”舞,崭新的教室带来美好的心情:“我们的新教室很明亮,采光非常好,地板也很有弹性,感觉落地很舒服,跳得也高!”辛丽丽在一旁笑着说:“你没看到这些孩子第一次走进来的样子哦,楼上楼下到处跑、跳,就像小孩子突然搬进了大别墅,还不停地问我‘这都是我们‘家’的吗?’”
吴虎生和朱洁静,如今一个是上海芭蕾舞团的明星演员、一个是上海歌舞团的最美“朱鹮”,都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可主持昨天的发布会时,一说到“新家”,他们还是会激动得声音颤抖。吴虎生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未来,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场!”
“连翻”没问题
细观“新家”的各种高科技新设施,确实为舞蹈人感到高兴。搞了大半辈子舞蹈教育的陈家年院长,带记者看的第一个教室就是“毯子功”教室:“毯子功其实就是基本功,不论你以后跳芭蕾舞、民族舞或现代舞,这是所有跳舞的人打基础时都要用到的教室。”十一二岁就进舞校的陈家年回忆说:“我学舞那会,练功教室都很小,翻几个跟头就翻到钢琴前面了,如果要练‘连翻’,就不得不分段练习,翻几个转个身再翻回去,很影响教学进度。”如今的“毯子功”教室,放眼望去有普通教室两个那么长:“从这头到那头,可以连翻30个跟头,等铺上地胶,我们就可以在这里练功了。”
上海舞蹈学院是舞蹈人才的培养基地,拥有27个教室,功能各有侧重,能满足中国舞、芭蕾舞、国际舞、现代舞等五个专业学生的练习需要。“我们的教室也经过特别设计。当然,以后这些资源舞团、舞校都可共享。”
跳得更长久
从二楼电梯口出来,正对最大的那间舞蹈教室,是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室,18乘20米的宽敞度让人走进去就心情舒朗。陈飞华说:“我们这教室的面积与大剧场舞台的面积相同。以后排舞,在这里排好后就可直接平移过去。”看着一双双鞋子刷刷刷地踩过地板,陈飞华说:“等铺上了地胶,你们可就不能这么进来了。为了保护地板,得脱鞋。”
上海芭蕾舞团的排练教室在上海歌舞团排练室的楼下,这里已铺上地胶,辛丽丽透露了“弹簧”地板的奥秘:“不是说里面真的加了弹簧,而是地板下面预留了5厘米架空,每隔30厘米还架设了芭蕾专用橡皮圈,让演员每次落地都有缓冲,这能保护舞者的膝盖、脚腕和颈椎。”
让辛丽丽最心疼的是那些艺术生命进入成熟期却因伤病不得不退役的舞蹈家。“在国外,很多舞蹈家可以跳到40岁,42岁才是退休的年纪;可在我们这里,25岁的孩子就跟我说,腰不行了、膝盖不行了。颈椎、腰、脚踝、肌肉状态都是事关舞蹈生涯的大事。我们把地板等设施造好了,就能尽可能地让我们的舞蹈演员多跳几年。”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