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郁结于心不幸身亡的事件,让人们对于电信诈骗的猖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近些年来,我国电信诈骗类案件一直处于高发态势,去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59.9万起,涉案金额达到220亿元。而其中,涉案金额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类型之一就是银行卡被盗刷案件。
就银行卡被盗刷的案件,全国各地法院已有的司法判例不在少数。例如,近日上海浦东法院开庭审理了沪上首例涉超级网银资金归集业务纠纷,判决光大银行承担次要责任。由于该储户相继将借记卡号、网银登录密码、令牌动态密码、手机动态密码、交易密码全部告知诈骗分子,事后电话咨询当地银行,被告知如果重设密码,就能保障资金安全,结果还是遭遇盗刷,光大银行被判承担次要责任。而广州南沙市民因为“收1条短信66万存款消失”,起诉涉事银行,则因为证据保存及时完整、储户自身没有过错,而得到了银行方面的全额赔付。
看似相同的案件,却因为细节上的关键差异,导致判决结果和赔付责任的承担比例迥然不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储户本身是否存在过错。时下,电信诈骗的手段日益花样翻新,精准定位式的诈骗层出不穷。民众“电子钱包”的安全究竟该如何保护,成了摆在银行和储户面前的重大课题。
储户如何能够“步步为营”,谨防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呢?根据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微博的提示,如果公众遭遇银行卡被盗刷,以下措施能够帮你维权:①第一时间向发卡行电话挂失,避免盗刷损失进一步扩大;②持银行卡到本地的柜员机操作(查询、存取等),固定电子证据证明银行卡与本人在一起,发生盗刷时银行卡和本人均在本地,不可能同一时间在异地刷卡消费;③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详述被盗刷情况,留好报警回执,证明银行卡仍由自己妥善保管,盗刷消费非本人所为;④迅速与涉事银行联系,主动沟通后续赔偿事宜。
对于银行方面而言,面对大量涌现的克隆银行卡、盗取网银密码导致的银行卡被盗刷事件,必须从技术层面进行转型升级,最大程度地保障储户资金安全、履行安全提示保障义务。一旦遭遇储户资金被盗刷的事件,也应该避免逃避和推卸责任,第一时间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相关的调查取证、查询止付,尽最大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对资金账户的数字化、虚拟化发展趋势,如何保障民众的财产安全,成为储户、银行、公安机关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点上,需要“步步为营”的绝不仅仅是储户一方,各有关方面都需要守土有责、忠于职守,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