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独一无二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二百年前,在一代代昆曲艺人的努力下,昆曲折子戏已日臻完善,为刚刚萌芽的各地方剧种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近代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80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们用尽毕生心力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今天,古老的昆曲焕发了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古老的昆剧枯木逢春。1949年11月,“传”字辈的同仁自发集中,以“新乐府”名义在上海同孚大戏院(南京西路石门路,现已拆)演出1个月,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朱传茗参加1950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奖,成为建国后政府嘉奖的第一位昆剧演员。人民政府及时安置“传”字辈艺人分别进入各个国家文艺单位任教。
1951年3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推动了戏曲的改革发展。上海的“传”字辈演员基本上集中到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人在艺在,人亡艺尽,这就是中国戏曲文化遗产的属性。新中国成立之初,昆曲的演员力量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除了散居各地、不少已经改行的年过不惑的“传”字辈艺术家们,再无新人。出于对这一古老剧种的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苏浙一带已有了举措:1952年,浙江国风苏昆剧团开始培养随团子弟,就是后来的“世”字辈演员;1953年,苏州民锋苏剧团开始培养“继”字辈学员。他们仍然沿袭了传统科班的教育模式。
同样,在这个时候上海开办了“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这是一个有国家承担所有费用,采取崭新教学模式的训练班。“由政府为历史悠久、艺术高深却又濒临衰亡的昆剧举办正规的学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当时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刘厚生《忆上海戏校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今天,功成名就的“昆大班”的艺术家们,当年就是从近千人之中脱颖而出,在“传”字辈艺术家的教授下学习昆剧。
1951年3月成立的“华东戏曲研究院”,是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所属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三团(时称“娃娃剧团”)为基础,扩充、发展而建成的。
1954年春季,“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在上海开办。这是由周信芳为院长、袁雪芬为副院长的“华东戏曲研究院”,遵照国家文化部和华东行政文化委员会的指示而举办的。“训练班”在沪筹办,招收十至十二足岁、具有小学四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开设“昆曲演员训练班”,膳食、住宿、学费全由政府供给。一期招收昆曲学员60人(此后又进行过扩招),昆曲音乐学员10人(原定学制9年,实际学习7年半),为奄奄一息的昆曲艺术培养接班人。
1953年的冬季,“训练班”的一纸招生启事,吸引了全国各地几千个10岁左右的孩子。经初试、复试,从二千余名考生中录取60名学员(男34人,女26人),1954年3月1日正式入学。训练班地址在上海市华山路1448号,由“华东戏曲研究院”副秘书长周玑璋兼班主任,主持训练班常务工作。
为了支持上海的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国务院特地发文给有关省市,调集沈传芷、朱传茗、郑传鉴、华传浩等10余名传字辈老演员担任主教。1954年3月1日,“华东戏曲研究院”随大行政区的撤销而结束的同时,“昆曲演员训练班”扩大建制为“上海市戏曲学校”,属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周玑璋任副校长,该班改名为上海戏曲学校的“昆剧演员班”,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严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