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且取得一定成就的印人,其创作大多可划分为民国间崭露头角的新人期,“文革”前脱颖而出的成长期,“文革”十年的沉寂期,和七八十年代的再生飞跃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始终活跃于海上印苑的,无过于方去疾、单晓天、吴朴堂三家。其中像单晓天少而岐嶷,年未弱冠即拜大名家邓散木为师。五六十年代又与方、吴合作了多部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印谱。即使在一片萧杀的“文革”中,单晓天还参加了海上印人用简化字集体创作的《新印谱》,艺术生涯未曾间断,是一位幸运的印人。然而正当单晓天力变印风,渐入佳境之际,驾鹤西去,年六十七岁,令印人们深感惋惜。
单晓天(1921—1987),原名孝天,字琴宰,别署春满楼、渴庐、遂在楼。浙江绍兴人。自幼随父母定居海上,因家贫在绸布店当学徒。初学小楷,及长喜篆刻,尤嗜邓散木雄阔劲健一路,经书法家李肖白介绍,入粪翁门墙,专研“新虞山派”印艺。又师从沈禹钟及名画家唐云、张石园,间习绘事。1946年5月与画家江载曦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办联展。单晓天长期从事广告业,曾供职于著名的荣昌祥广告公司,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市广告公司工艺师。余暇耽志书印,创作颇丰。
1958年至1964年间,正值创作黄金期的单晓天与同龄契友方去疾、吴朴堂合刻出版了《瞿秋白笔名印谱》、《养猪印谱》、《古巴谚语印谱》等,之前三人还参加了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集体创作的《鲁迅笔名印谱》。诸印谱是海上印人在当时传统篆刻艺术遭受冷遇的形势下,审时度势,以响应“双百”方针,喜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或纪念革命进步人士为契机,竭力争取篆刻艺术生存与发展空间所做的努力。如1959年10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养猪问题作重要指示后,全国群众性的养猪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单晓天与方去疾、吴朴堂从报纸中收集关于宣传养猪政策的社论、语录,另增加猪的良种、猪体结构等内容,一人一句,精心镌刻,共得一百二十余钮,巧妙地将心爱的篆刻艺术与时政宣传相结合,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数部印谱也成为研究“文革”前海上印人创作状况无法绕开的典范之作。
七十年代后中日建交,单晓天印作多次参加上海大阪书法篆刻交流展,并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此外单晓天还勤于著述,八十年代初与张用博合撰《汉印风格浅析》、《来楚生篆刻艺术》、《散木印艺》等论文与专著。
单晓天小楷宗法“二王”,所摹《黄庭经》、《乐毅论》、《宣示表》与《洛神赋》等舒和隽永,气静神闲。亦善篆隶,笔法峻健,敦厚中寓秀逸之韵,诚属艺如其人。单晓天篆刻服膺邓散木,沿袭“新虞山派”数十年,虽腕力、气魄不及乃师,所制章法、篆法一仍其旧,但用刀、线条蕴藉含蓄,较邓氏外拓强劲,纵横淋漓,属内擫之法,更多了些书卷气。单晓天晚年上溯秦汉玺印,有意跳出邓散木之窠臼,欲摒弃一些装饰性、规律性元素,利用篆法局部变形及率意的刀法,追求自然率真之意趣。然而天不假年,单晓天功亏一篑。
对于单晓天晚岁印艺,唐云在《单晓天印选》序中总结道:“自谓改宗秦汉,稍稍讳言本师,盖欲进踵前规,直求法髓,变法所至,多所更作。然体格已成,终不能脱然无累,此则九转之丹,火候未臻,固不可以力气争也。”的是精当之论。单晓天洗髓不能,宏愿未了,但其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已成为近现代海上篆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