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博物馆领域工作了近40年的张岚馆长告诉本报记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定位在于上海+历史,与通常人们熟悉的艺术博物馆不一样,她主要展示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历史、市政建设等方面展开,通过上海历史文化遗存,回眸上海从远古6000年历史演变到今天国际大都会的过程。”
多了自动扶梯和地下连廊
记者进门时发现,原先立于黄陂北路南京西路口的工商银行不见了,张岚解释,这是市政府为了打开观众的视觉空间,凸显文化服务功能,专门腾作公共绿地,让路过此地的人们可以一目了然、毫无遮挡地看到文化区域的完整面貌,使钟楼凸显在街口。原上海美术馆西面的一排三层楼房原为跑马厅配套建筑,曾租借给别的单位,现在也收回作为历博所用。经过改建的西楼空间增加了多种公众服务功能,如专题展览厅,学术报告厅,以及销售文创产品等。“改建后的历博,一共将有差不多23000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面积。”
而面对一幢80多年历史的保护建筑,保护与现代化改造,从来都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张岚说,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矛盾则需要用智慧解决。“东楼从一楼到四楼都设置了自动扶梯以及残疾人通道,一楼有许多台阶现在都改为坡道。在改建过程中,我们遵循一个原则即:凡是曾经经过改建的,我们就按照现代博物馆功能进行再改造;凡是老建筑内的最初痕迹,都予以保留。比如二楼的大通道原来是封顶的,现在都打开,露出藻井的图案,并为观众打造舒适的参观体验。”
领衔历博改建工程的著名建筑师唐玉恩透露,此次改建很大的一项举措就是东西楼之间建起了一个地下连廊。通过地下连廊把观众从东楼引导到西楼,免受风雨,展线也得以贯通。
为了使历史保护建筑的外立面不受损害,在这次改造中,空调外机全部取消,原来空调管道都暴露在阳台上,此番宁愿损失宝贵的内部几百平方米的空间展陈用以铺设空调管道,也让一二楼的重要保护区域的建筑细节得到了充分展现。
展陈以时间和故事为线索
去年5月18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发帖”,向海内外征集能反映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实物和文献、照片资料。其实,多年来,历博对藏品的征集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始终没有间断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多达11万件,馆内现在比较有价值的展品都是历任馆员积累起来的,其中也有上海各个行政主管和机构的支持,前两年海关拦截的走私品也成为了历博的藏品,其中有宋元瓷器、唐三彩,属国家文物范畴。张岚特别提到了上海浦江办捐赠的界碑,位于新开河外马路白渡路口海关旧址的两块“江海常关”地界碑,成为呈现上海海关发展的重要见证物。
目前历博基本确定以古代上海和近现代上海两个大的固定陈列为主,历博将精选浓缩1000余件进行固定展陈。进入展厅之后,观众将首先看到一个长度为六七分钟的影像资料片,闪回上海6000年的历史,在大厅通道里还有一个互动项目,了解上海人口疆域的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尾厅以影像反映1949年以来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老照片和影像资料的结合,追溯1949年之后到改革开放上海的变化,称之为历史的瞬间。“展陈的感觉尽量舒适,让观众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上海文化的温度,这是我们的责任。”即将开放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可以说是一张城市名片,它是一个服务体系,而非一个收入体系,除了一些有要求的特展之外,全是免费开放的。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