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前一天,我和妻子轮流开车,赶回她的娘家、浙江丽水近郊的一个村子过年。一进村里,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门前贴上了大红对联,挂上了大红灯笼,拎着行李赶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当地习惯在除夕下午两三点就开始吃年夜饭。中午进城采购年货,却发现除了大型百货商场外,几乎所有私营、民营小店都已打烊,甚至连街边生意火爆的小吃摊也早早歇业。做生意的人们宁可放着大把的钱不赚,只为回家过年。
年夜饭是在自家餐桌上吃的,满满一桌子人,对应满满一桌子菜。虽然都是些家常菜,但原材料的质地绝对有保障:豆腐,是用自家种的黄豆送去现磨的卤水豆腐,清香扑鼻;鸡,是吃五谷杂粮自家圈养的走地鸡,味道鲜美;猪,是村里人过年前刚宰杀的土猪,肉香浓郁;鲤鱼,来自于村里的池塘,出身正宗;就连蔬菜,也是吃饭前刚从自家菜地里现拔的,还带着露珠。按照当地规矩,不管喜欢与否,每道菜你都必须尝上一口,但又不能全部吃完,以示年年有余。觥筹交错间,洋溢着久违的乡情、亲情。
初一清晨,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惊醒。鞭炮声此起彼伏,被彻底催醒后,只得和往年一样,睡眼惺忪地随“大部队”去灵山寺烧香。进寺的道路早已被堵得水泄不通,寺庙里更是人头攒动,香火旺盛,烧香礼佛求平安求健康是当地人大年初一的必修课。当地还有个风俗,大年初一是女人的特权日,女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休息,而男人却要无条件做家务。嘿嘿,所以今天岳母放假休息,陪一众小辈打牌娱乐,然后指使岳父做饭洗碗、端茶伺候。岳父洗完碗上楼来,刚喘了口气,又被“命令”晚上去准备夜宵。老人家腿脚忙碌着,心里却是乐开了花,用一天的辛苦换来其余364天的幸福,这笔账谁都能算得清。
初二醒来,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雪花开。屋前的枣树早已被白雪着色,远处的群山也已是层林尽染、灰白相间,活脱脱一幅水墨山水画。大雪天,窝在温暖的房间里喝着香茶,悠闲地用iPAD上着网(家里装上了无线宽带),用相机摄下眼前的美景,手指还不时刷着微博,多么地自在惬意啊。
初三,在公鸡的打鸣、麻雀的啁啾和积雪从枝头跌落的声音中醒来。窗外阳光明媚,雪融冰消。大家开始走亲访友,近的步行,远的开车,不管是村里的还是城里的亲戚,都要逐一拜会。手上拎的礼品很实在,或是两瓶酒,或是一桶油,抑或是一箱牛奶。
现在,城里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人心淡了。唯有在乡村,还能找到些原汁原味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