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博物馆的馆藏是宝岛台湾的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三十多年来的积累,而此次展出的约326件展品更是精挑细选,尤其是历代玉器、其珍稀度、精美度都是国内外罕见。
瞧,这件玉人的玉质保留得较好,通体为白色。局部有少量的黑色斑点、白化及铜沁痕迹。玉人身体直立,表情庄重静谧,双手交握于腹前,长裙曳地,其五官、衣服的褶皱和发丝都处理得相当仔细。具体来看,针对五官的部分采用浅浮雕的手法诠释,身体用细线纹勾勒右衽衣襟与腰带,宽大的衣袖用凹线和弧面表现出纺织品柔软的质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玉人的裙摆处还有一枚汉代五铢钱铜钱,由于常年埋藏于地下,铜绿沁入玉质,形成铜沁。
在目前的出土汉代玉人中以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男性玉人最为著名,女性玉人一般以舞人的形象出现,像这样缓步前行的女性玉舞人十分罕见。
再看这件兽首玉带钩,它长19.5厘米,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功能为带钩,也就是类似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皮带扣。通体呈现出红褐色,这是典型的“熟坑”现象,玉质本身则是清白色。造型方面,玉带钩的主体带有一定的弧度,满布连线乳钉纹,左右两端装饰有兽首,带钩的上面刻画两只多视点取像的龙,下部则饰有一个带活环装饰的大兽面。
这件玉带钩除了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之外,最令人惊叹的是玉工依料施工的巧思和设计理念,简言之是充分利用玉料的既有条件使体积变为面积,一体成形的佳作。如果将此件玉带钩下方的活环兽首反折至带钩下方,会发现此兽面刚好和玉带钩背纽高度齐平。这说明制作玉带钩的玉料是相对较厚的,玉工将背面钩纽的左面的玉料由上向下切分出四分之三的深度,用镂空法将四分之一的玉料雕琢成活环,四分之三厚度则用来雕琢兽面。类似此类活环相连的多节样式玉器在战国晚期湖北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有出土。
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