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对两句“寓意深刻”的铭文进行思考,重在测试考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思辨力,那么今年“心灵闪过的微光”则是对上述命题风格的延伸,既体现了语文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和连贯,又“稳中求变”,从以往侧重于对外在世界的观照,转向对生命个体内心的审视,体现了上海作文命题的开拓性。
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就命题本身而言比较抽象,在这里“微光”的象征含义丰富,引人深思。它可以指独特的生命体验,如对过往人事、生活片段的回忆或感悟;也可以指某种稍纵即逝的情感,爱与恨、友谊与亲情、希望与绝望;更可以指某些理性的思考,诸如对生与死、梦想与信仰、恐惧与无畏、正义与道德的追问。“微光”一词外延宽广,能鼓励考生发挥个性,言人之所未言。
材料作文强调整体把握。这则材料可切入的角度很多,而材料的思辨性主要体现在后半部分:能否把握内心闪过的“微光”构成了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考生可由此问题深入思考,剖析缘由:天才之所以杰出,不仅在于他们善于发现,更在于他们懂得坚守;而普通人大多缺乏面对内心的勇气,或畏惧权威,或媚于流俗,最终舍弃了对自我的坚持。万物皆有本性,只要能够回归内心,守望本真,就能超越自我,成就人生。考生在写作时要尽可能联系社会实际,也可以结合教材文本进行拓展,谈及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相关事例,从而阐释“观照内心”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与价值。
这则作文材料是今年的新变,不仅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内心、表达自我有着积极的导向功能,也给高考作文的命题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高考作文命题应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要能够激活他们真切的内心体验,让每个人都有情可抒、有理可议、有话可说。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寻到内心真正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