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视线里的树木,出现细细碎碎的金黄色时,我随一个旅游团去延安住了3天。据导游说,这算是一个不短的纪录,多数红色路线旅游团都速战速决,在延安不过住一天而已,然后一溜烟去别处巡游了。而我们的落脚点就在延安,延安有窑洞,中国人不朽的魂在延安窑洞。
眼中的延安已然满目青山、车水马龙了,不仅绿地占了很大面积,宝塔山下的市中心区,竟然出现了大城市才有的堵车现象。然而,在宝塔山下,更有让我们魂牵梦萦、充满崇敬的窑洞。
延安的窑洞分土窑、砖窑和石窑。最常见的是土窑,在凤凰山麓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随处可见其踪影。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它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也是革命先辈艰苦卓绝而后胜的见证。那一孔孔窑洞,静静地安坐在半山腰。每个窑洞门口都钉着一块红色的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月、某位领导同志曾居住于此。我们走进窑洞,看到的除了四壁黄土,就是旧木床、木凳、桌案、油灯,它们相似到不能再相似,简陋到不能再简陋。身穿制服的年轻讲解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当年革命先辈面壁黄土,心忧天下,正是在这些极其简陋的窑洞里,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当参观朱德总司令的旧居时,讲解员指着土炕说道,其他的都已是复制品,而唯有这个土炕是保留下来的实物。同行者不由得都用手去摸一下土炕,摸一下似乎还带着伟人体温的被褥。
在杨家岭窑洞前有一方小桌,毛泽东在这儿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特朗后来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造访延安窑洞后,也发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感叹。看到这样的实景、听到这样的介绍,我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窑洞恐怕是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之一了,而它的神奇,或许与功绩至伟、条件极差所营造的反差关系巨大。
此行,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抗大、鲁艺等,然而,对王家坪、枣园、杨家岭窑洞的参观,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与其说这是朝圣,不如说是接受了又一次洗礼:似乎在我们耳中传来了战马的嘶鸣、炮弾的呼啸;似乎看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弥漫硝烟;似乎更加明白了什么叫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延安窑洞是不朽的,它永远闪亮着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