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机械学院学生赵振峰是该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上海倡导垃圾分类、设立试点小区已有数年,然而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仍较低,效果也不佳。”于是,他的思路就来了,“如果有一款能自动检测、识别、分类的全自动垃圾桶,那么,环卫部门就不必再为垃圾分类犯愁了。”
据了解,垃圾自动分类的技术早就有,但以前市场上成型的自动分类垃圾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很高,往往只适用于垃圾处理工厂。赵振峰说:“我们的设计则将目光聚焦小区、公园等休闲场所,希望人们在扔垃圾的同时就能解决分类问题。”
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一只易拉罐被扔进了自动分类垃圾箱内,里面的分离器开始工作,最后,易拉罐自己“走”进了可回收容器里。
不过,原理虽然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电机选择、电机静力矩与带动负载之间的关系、电机启动的力矩衰减……每一个机械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去攻克。自动垃圾桶最大的难点还在于节约成本、简单实用。为此,赵振峰和组员们多次试验,并请来专业老师帮忙,最终,难题一个个解决。赵振峰研究团队最重要的工作是优化分离装置,“电路设计时要考虑到元器件之间的影响,要防止信号干扰,否则会影响检测准确度。”还有,自动分类垃圾桶室外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既实现了节约能源,又达到了能源的回收再利用。
项目指导教师张春燕对这款作品很满意,“实用、贴近实际,这样的创新行为不再是纸上谈兵。”然而,张老师认为,并不期望这款自动分类垃圾桶在城市中被全面推广,“毕竟,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我们希望通过自动垃圾桶的研发,让垃圾由废变宝,更希望通过这只垃圾桶,有更多的市民主动分类垃圾,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环保、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