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付黑心商贩,打击食品造假,英国、新西兰等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鉴定、分子生物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像法医协助破案一样,鉴别食品真伪。
食品造假现象严重
彼得·贝里·奥塔韦是英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一名专家。为了鉴定一种售价昂贵的鲟鱼肝油是否纯正,他按照商品标签上所写产地,前往北极。他要寻获这种鲟鱼以及它们赖以为生的浮游生物,完成一系列鉴定试验。
“这种鱼肝油极其珍贵,黑心食品商很可能在里面掺入菜籽油,”他解释说,“每一种高价的食品成分都存在被造假风险。”
他先对比鲟鱼、浮游生物和菜籽油的脂肪酸,发现差异不大。但对比三者的固醇时,差异出现了。北极鲟鱼和浮游生物的固醇构成一致,与菜籽油的固醇构成则明显不同。
接着,他用高性能液体色谱分析这款鱼肝油产品,从中检测出不属于鲟鱼的固醇。“这款鱼肝油产品中掺入大约12%到13%的菜籽油。”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食品安全专家约翰·斯平克说,随着食品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食品造假现象日趋严重,全球正规食品厂商因此蒙受的损失预计高达490亿美元。
检测手段有针对性
为确保食品安全,各国政府出台各类管控措施,科学家也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鉴定产品真伪。
在英国,蜂胶是一种昂贵的健康食品,每25毫升蜂胶溶液售价为10英镑,因此成为造假商贩追逐的目标。天然蜂胶是由蜜蜂采集植物叶芽或茎干上的胶质,再注入腺体分泌物混合而成。而造假者通常以油灰胶泥代替天然树胶,制成假蜂胶。
科学家试验发现,优质天然蜂胶含有特定比例的类黄酮,以此为据,不仅能鉴别真假蜂胶,还能划分天然蜂胶的质量等级,十分管用。
荷兰贸易官员怀疑一些号称富含纯正芦荟成分的食品系假冒伪劣,于是向食品专家寻求帮助。德国科学家贝恩特·迪尔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给芦荟细胞中的甘露糖单体结构做成像分析,发现芦荟的乙酸酯团图谱与众不同。
迪尔说:“这就好比人的指纹,篡改这一标志几乎不可能实现。”借助这一成果,荷兰鉴定出三分之一“芦荟”产品根本不含芦荟。
今年早些时候,意大利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说,利用聚合酶连锁反应试验,能鉴别出一块莫扎里拉干酪是由水牛奶还是普通牛奶制成。由水牛奶制成的干酪成本高,口感好,广受消费者青睐。
聚合酶连锁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于复制和扩大基因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科学家用它获取干酪牛奶中所含的DNA信息,进而确认奶源。结果显示,市面上64款号称由水牛奶制成的莫扎里拉干酪产品中,大多数混有普通牛奶。
厂商支持科学打假
专家在对食品“验明正身”后,会将信息记录在案,并把正品标志打在产品标签上。不少正规食品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障自己产品的市场声誉和形象。
酒商安东尼奥·帕斯奎尔在新西兰奥塔戈北部有一座葡萄园,他希望自己酒庄的产品保持纯正,对一些酒庄把自酿酒和外国劣质酒掺杂在一起的做法相当不屑。
“专家来我的葡萄园中取样,检测土壤中的化学成分。他们随时可以自由进入我的园地采集样本。而我则拥有铁证,证明我出售的所有葡萄酒都产自我的葡萄园。”
彼得·法伦博士是新西兰一家知名芦笋育苗公司常务董事。他说,食品检测有助于消费者区分产品优劣,同时防止仿冒,美国和秘鲁的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将劣质芦笋苗销往发展中国家。
他建议:“发展中国家的芦笋种植者可以把可疑苗种寄来。分析结果能显示它们是否来自标签上的产地,种植者也能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不是真货。”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