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在报告开头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十八大召开前后国内外的舆论环境,他将国外舆论的观点和关注点归纳为3类,一是普遍关注国内矛盾的复杂性以及新一代领导人的政策;二是对新一代领导人有较高期望;三是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他说,十八大引发了国内网民的“使劲围观和评价”,称之为“影响力超过美国大选的盛会”。对此,市经信委党委书记周国雄感同身受,作为十八大代表,他全程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是在奔向小康社会征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周国雄表示,陈德铭的报告系统地将十八大的主题、内涵、主要意义阐述得更加清晰,“使我们又一次重温了十八大的精神。”
在谈到十八大报告的起草过程时,陈德铭介绍,十八大报告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今年1月起,中央派出了101个小组赴29个省市调研,形成了57个专题报告,中央领导花了5天半的时间听取了报告。之后又派出7个调研小组赴12个省市进行专题调研,为十八大报告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7月起,中央就报告广泛征求意见,征得修改意见2400多条,扣除重复意见,实有意见1882条,修改507处,覆盖了162个单位的909条意见。可以说,十八大报告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了民智。
“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在报告的产生过程中反复体现,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到六七月份报告基本成形,可以说是几上几下来征求意见,体现了我们党集中全党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驾驭党的发展和建设。”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冰认为,陈德铭的报告以普及化、大众化的方式阐释了十八大报告中的理论要点、未来发展目标等内容。在梳理报告全文时能跳出报告,又能“拎出”要点。
市国资委党委副巡视员王耕地觉得,中央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力度和决心比较大,在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宣传,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起宣讲团。“陈德铭的报告中,将科学发展观被列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内容讲得非常透彻。”王耕地认为,尽管在前几年我们已经在实践这一理念,但将它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实际上是在提示我们“今后怎样发展”。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是决定“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坚定我们发展的决心,那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怎么发展”。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