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章节选
1971年,我们数千上海青年来到鄂西北十堰小镇,参加第二汽车厂的建设。复刊后的《新民晚报》是工厂驻沪办事处订阅的首选,攒到一定数量后邮寄过来,报纸一到大家都趋之若鹜争相传阅。 没有远离家乡的人,不会体会到乡音、乡情、乡恋的真正含义。迟到的《新民晚报》是我们上海支内支边人们了解上海,留住家乡记忆的“牵挂”。 支内员工 宦留顺
晚报让我得实惠。1999年和2000年,晚报专门辟了“货比三家”栏目,主要介绍家用电器的价格,开始由上海市价格事务所提供资料,后来就干脆打擂台,让商家自报价格,给老百姓更大实惠。记得我当时给读大学的女儿买爱华牌随身听,通过 “货比三家”,在南京路上的置地广场以1098元买到,比市场价便宜了300多元。2004年,通过晚报的“楼市周刊”“置业二手房”的房源信息,以75万元的价格买到了心仪的住房。真正捡了个大皮夹子。 会计 郑自华 即将而立之年的我,自打小时候刚开始记事起,脑海中便有了爷爷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一到下午三点,即去报摊买《新民晚报》的印象。那时,我感觉晚报就像是家庭的另一个成员,每天下了班都会和大家一起围坐在香气四溢的八仙桌前,等着老爸的一声“开饭喽”,然后边吃边和我们聊新闻、谈家常,从《社会新闻》到《夜光杯》,无话不说。
纵然网络再怎么普及,滑屏再怎么流行,我和我的家人、同事依旧喜欢用翻阅的方式,伴着墨香,约会这无声却有思想的《新民晚报》。这,是专属于《新民晚报》读者的最值得骄傲的“腔调”。 通信公司职员 侯晨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