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是一部好电影,据说票房不是很理想,但票房只应是衡量电影的诸多指标之一,不应是唯一标准。看了这部电影后,会感到心情郁闷沉重,但也会让观众去思考很多问题。比如,我们民族的心理弱点,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苟且偷生与民族大义的关系等等。我认为,这是冯小刚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1942年河南遭遇一场旱灾,竟然饿死了300万人。这部电影,将这段历史浓缩为一个受灾村庄村民的逃难之旅,艺术化地反映了这段民族伤痛史。
张国立饰演的财主老东家因饿极的灾民到他家吃大户,叫手下人去县城搬兵,结果引发灾民打砸哄抢烧,老东家儿子鲁莽的对抗反而丧了性命,老东家一家只得和灾民一起逃难。灾民是逃荒,老东家只是躲灾,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东家尽管遭抢,手头还有些银元和粮食。然而,当逃荒的灾民,与从抗日前线退下来的国军混杂在一条路上行进时,灾难来临。军纪很坏的国军开始抢劫百姓,日军的轰炸机飞行员认为军人比老百姓多,有理由轰炸,就来来回回地进行地毯式轰炸,炸死很多国军和灾民。老东家仅剩的粮食、大车被炸得粉碎,小毛驴被炸死,银元被国军抢光,也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灾民,这时,他有点后悔之前没有借一斗小米给村民瞎鹿一家,但观众此时更会“回放”前面的场景,老东家儿子为了保住家里的粮食向灾民开枪,更是愚蠢的行为!也会让观众反省我们民族的心理弱点:自顾自、不团结、不合作,也不肯让步妥协。
影片中有很多情节反映灾民在濒临饿死时的绝望和麻木。老东家老婆死了,他没有眼泪和悲伤,反而说,死了好,早死早托生。花枝为了几块饼干,就愿和栓柱睡觉。老东家的闺女星星,平日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此时却自愿以5升小米的价格卖到妓院去,为的是讨个活命。花枝为两个孩子能活下来,她自愿嫁给栓柱,又让栓柱卖了她换4升小米。厨师老马为了活命,自愿去给日军做饭。影片到最后,外出躲灾的老东家一家,老婆死了,儿媳死了,孙子死了,只剩他一个人,路上捡了个死了母亲的小姑娘,爷孙俩相依为命地往家乡走去。
这部电影也刻画了栓柱这个老百姓中的英雄,他宁愿死在日军的刀下,也不愿给日军当马车夫。栓柱是很普通的农民,他只想找到花枝托付给他的两个孩子,抚养他们长大,他也想好好活着。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宁可拼了自己的性命,也决不做亡国奴,他是一条热血硬汉,是民族的脊梁。影片也刻画了一些泯灭了良知的国军军需官,面对濒临死亡的灾民,却在倒卖军粮发国难财。我们民族中舍生取义的人,忍辱偷生的人,泯灭良知的人,绝望麻木的人,在电影中都一一得到展现,让观众思考。
这部电影真实反映了国民党政府抗战不力、救灾无心的态度,以及与民众之间的隔膜疏离。国军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不愿减免3000万斤军粮,而他的对手冈村宁次,却与部下讨论,如果给灾民一口吃的,灾民会不会帮助日军。电影当然没有明说日军得到了灾民的帮助,但是却明说了事实:40万国军,面对6万日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连失河南28座城池!此时观众会想,为什么如此缺乏战斗力?国民党政府将抗战只理解为军队与军队的战争,缺乏百姓的支持帮助,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这部电影,已昭示了国民党政府将来必然失败的命运。
政府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当一回事,老百姓也不会把政府当回事。政府将老百姓放在心里,老百姓也会把政府放在心里。唐朝魏征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因为是老百姓的小车保障了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为什么河南人民至今还在怀念焦裕禄?因为焦裕禄心里只有老百姓。行笔至此,我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