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终极都指向一个目标
所幸汪道涵先生最终见证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历史性场面,2005年5月他强撑病体在锦江小礼堂会见了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不久与世长辞。正在闭关中的南师,得知汪道涵先生辞世,遂在关中超度老友,并撰挽联一副:“海上鸿飞留爪印,域中寒尽望春宵”。
通过共同努力,台海两岸关系协同破冰,三通恢复了,对话顺畅了,宝岛自由行的大门打开了,两岸经贸关系、文化交流扩大了。南师十多年来关注两岸关系的改善,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花,他生前所期望的“春宵”已经悄然到来。
两岸谈判的这桩事,只是南师数十年来随缘所做的无数功德之一。南师在中国台湾36年,在中国香港加上回到内地共24年,在美3年,期间有机缘能登门拜访求教于他的各界精英无数,其中当然也包括不少政要。南师心无所求,一视同仁,应机设教,终极都指向一个目标——造福国家民族,造福天下苍生。
2000年,83岁的南师在考察了杭州、上海、苏州等地以后,来到太湖之滨吴江庙港镇,眼前赫然开阔,太湖一望无际,水边林下长堤,正是读书修行地。南师为之动容,遂决定落脚庙港,建设太湖大学堂。历经六年建设,大学堂终于在南师89岁那一年正式启用。
十几年前,南师亲历亲为,投资数千万美元合资建设打通浙西南大通道的金温铁路,轰动一时,也开了股份制合资建设国内基础设施的先河。铁路通车时,南师作了一首诗:“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南师功成身退,一分利益不沾,把铁路股份全部“还路于民”。他毕生都在修一条人走的大道。“区区一条人间铁路算什么。现在这个地方,我是为了继续修一条‘人道之路’。”2006年初夏,就在太湖大学堂启动时,南师如是说。2006年7月,南师以“禅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为题,在太湖大学堂开办了为时一周的首期讲习班,向来自国内外80多位学生开讲了最新的科学与禅学关系的话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参加讲习班后,深有体会地说:“南师的教导让我找到心的宁静,使我不为个人得失忧虑,一心去追求我所认为的真理。”朱校长认识南师后,开始探索科学与禅学的关系,提出了“发现现代物理的主流学说,正如释迦牟尼佛2000年前所说的”,2009年他又在世界佛学论坛发表题为《物理学步入禅境》的演讲,为此遭到一些人的抨击。但他坚定地说:“一个彻底的科学家,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发现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人类只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阶段。科学家要找办法突破这种极限,首先必须提高大脑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而佛法能让人在禅定状态下,安静地思考。这个状态下,大脑成了超导体。”许多同学听了南师的课,都有类似朱校长这样的启悟。
数年前,王财贵博士在拜访南师的时候,谈起经典读诵教育的实验,南师大加赞赏并进一步做了完善,提倡“中英算一起来”的儿童基础教育。也即对孩子实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与科技基础教育,其内容包含:中文经典(以宋代以前的经典为主,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经典)、英文经典(西方文化的基本经典)、珠心算(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方法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每天只需抽出二十分钟时间(时间多了孩子可能反感,而培养兴趣是关键的),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大声诵读东西方经典,这些经典本身有着音韵美,因而诵读时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不知不觉间,这些诵读的内容,耳濡目染,就烙印般储存在孩子们的心里。等于给孩子从小储备了无形的财富,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人文与自然科学,造福人类,做了基础教育的铺垫。南师鼓励李素美、郭姮妟、宏忍尼法师等人,分别到内地推广这种教育。逐渐的,两岸三地多地推广这种教育之后,无数孩子与家庭受益。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孩子,记诵了很多别人不懂的东西,不少人开始骄傲起来,看不起人。甚至很多人以为只要诵读了经典,就一切都好了,也不需要接受现代教育,孩子会自动懂得做人做事了。也有的每天大段时间给孩子们做这个教育,把孩子们弄得很疲累,产生了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