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部十几年前看过的老电影《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主角之一是在修道院里拉小提琴的神童,当年扮演这个角色的金发小演员克里斯多夫·昆茨(Christoph Koncz)只有10岁,如今已是一名成熟的小提琴家。在2012年扬颂斯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24岁的昆茨已是维也纳爱乐的第二小提琴首席,出现在金色大厅的舞台上。
昆茨幼年便显示音乐天赋,4岁启蒙学琴,六岁起随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教授学习。银幕上的成功,并没有改变他对音乐的初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向前走。12岁时,昆茨和迪图瓦棒下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有过合作,后进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和格拉茨艺术大学。昆茨与圣马丁乐团和欧盟室内乐团曾到北美,澳洲和亚洲等地演出,还组建了“昆茨三重奏”并获得欧洲青年音乐大奖。与此同时,他抓紧时机地向巴伦波伊姆请教室内乐,跟哈丁学习指挥来完善自己的音乐修养。2008年他考入维也纳爱乐,三年后成为二提首席,乐团提供他一把意大利制琴家伽里亚诺(Giuseppe Gagliano)1762年制作的小提琴。
大卫·嘉雷特(David Garrett,上图)有着不同的艺术人生。他7岁登台,12岁成为小提琴大师依达·亨德尔(Ida Haendel)的高足,十三岁就在阿巴多指挥下录制了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还和众多的著名乐团和指挥大师合作,是DG公司最年轻的签约艺术家。德国总统特许将一把斯特拉迪瓦利名琴无偿借与他使用。然而,他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不久,就因严重旷课被院方除名。嘉雷特曾以惊人速度演奏“野蜂飞舞”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后摇身一变成为模特,现身在阿玛尼的秀场上。三年前这位小提琴型男卷土重来,把流行,摇滚和古典融为一体奏响“摇滚交响曲”,这个专辑在美国推出的第一天就登上亚马逊销量榜首位。音乐经纪公司把他包装成桀骜不驯的跨界乐手,童年时那清秀无垢的形象,早已荡然无存。他的演奏也转了向,形式多于内涵。如今又投身影视圈,在即将推出的影片《鬼才琴师》(The Devil's Violinist)中饰演帕加尼尼。17岁时就录制过“24首随想曲”,无论气度还是琴技,嘉雷特与饰演的角色之间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两位德奥神童都是80后,前者虽从娱乐圈出道,仍坚守古典音乐阵地;后者有深厚传统基础,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时尚和跨界。生命之精彩,在于无限的可能,也使人眼花缭乱。
如何看待他俩的人生轨迹?有些爱乐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对以外貌和姿态来博取眼球的音乐家不抱好感,再说知道嘉雷特的人未必是乐迷,更不了解他正统派的根底。不过再想想,把音乐作为职业肯定是一条非常狭窄的路。即使是神童,长大后会蜕变成什么样,又有谁知道?原先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眼里的乖巧天才,一夜之间的叛逆,要走流行,摇滚和退学的路子;这样的事,也时有所闻。孩童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自我重新定位,表面上看向何处发展是个人的选择,然而最终走什么样的路,都不是偶然的结果。窃以为,如以艺术为标准,认同前者;如以个人价值为目标,倾向后者。爱乐的朋友,你更认同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