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收藏,童年对邮票、香烟牌子、糖纸觉得好玩,开始朦朦胧胧收藏起来。之后,杂七杂八又收藏各类老玩件,到后来的分专题收藏至今已有20余年了。收藏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充满着文化情趣,其乐无穷。
就如我现在收藏的这件老上海的异形招牌来说,其中就蕴含着大量的老上海的信息。首先,这牌子显示的是老上海行号“源和公司”,经查它是一家私人合股商店,经营的是米类食品,包括大米、籼米、面粉等等谷物。那么这家公司什么时候在经营?米店的地址现在哪里?为什么牌子的两面都是相同的文字?带着疑问和好奇,一个秋日的上午我走进了上海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承蒙图书馆员的热情相助,花了一天时间对牌子上透露出的信息有了大致的了解。
从上海电话号码的演变,可以知道这家米店主要经营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上海的电话簿诞生于1900年,最早刊登了93个电话号码,是一张表格。1900—1929年上海电话号码簿32开本,号码多为4位号码。到了30年代初上海渐渐繁荣起来,商业趋于发达,电话的装机量激增,1930—1949年的电话号码簿为16开本,电话多为5位号码。这家米店开在当时的法租界圣母院路,外国殖民者在中国设租界是旧中国的一段屈辱。法租界范围在上海历经多次变化,到了1938年租界地图稳定下来,法租界范围是今天的卢湾区(现黄浦区)以及今十六铺外滩地区,不包括南市老城厢地区。圣母院路就是现在的瑞金一路,现在的瑞金二路当时叫金神父路,它们都与霞飞路(今淮海路)交界,是法租界的中央区,是一个繁华的地段。这块招牌比较特别的是异形,当时商铺林立,每家店门口都有店招悬挂,店招一般都是方方正正,但这块牌子异形应该不是店招,而是悬挂在马路口的指引牌也是广告牌,因为它上面特别指出米店的地址“圣母院路中”及联系电话。还有按当时法董局的章程,户外悬挂这种广告招牌是要缴税的,一平方米月交白银1两,以此类推牌子越大交税越多,这牌子不足一平方米,估计也要交1两月银吧。牌子的搪瓷是蓝底白字,当时社会上大多喜用蓝色作底色,这也透露出民国时期的一种氛围。
这块异形招牌见证了老上海的一段历史,80年的沧桑牌子能完整保存到现在,而且牌子上搪瓷的质量很好牌面非常鲜亮,实属难得。我玩收藏不究其升值的潜力,而能从藏品中品赏出藏品本身蕴含的文化以及它们历经沧桑的历史真相,真是人生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