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一位知名出版人,身边人半开玩笑地介绍:如果当年他不是爱书、做了“文化”,以他的聪明和经营能力,哪怕只是炒房产,应已大富大贵。
的确。幸赖这样一些人,有自己的热爱与坚持,不受社会大潮的裹挟,不是懵头懵脑地一味逐利而动,他们以及我们的生活才不至枯燥乏味到只有一张张鲜活的钞票。
个人如此,作为国家投资的公共文化机构,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凭藉兴趣与爱好而起的坚持和努力,还要有更强大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担当,有清醒独立的判断力,不做盲目跟风者。惟有如此,才能通过逐渐的创新、积累,不仅在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更兼成就“百年基业”。
前几天,从媒体上获悉,停播的江苏教育电视台刚刚“重出江湖”,变成了江苏广电总台下属的一个频道,未来的节目定位,将紧紧围绕着服务教育教学的目标设立。
这一新闻,很难不让人重新想起一个多月前发生的干露露母女台上爆粗事件。那一小段粗俗市井的视频在网上一度热传,让这家电视台骤然闻名全国,达到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目标,只是为时过短,一旦惨遭停播,断送了前程,更让自己一下子失去了相对独立运营的地位,虽然复播,已由“台”而整编成了频道。
有人说,如今中国电视业也进入了“大片时代”。一档《中国好声音》成了收视率冠军,就能吸纳数以亿计的资金,多如过江之鲫的种种节目,都只能在余下部分努力占一点自己的份额。在许多电视台,摆在显眼位置的收视率曲线,几乎已成了悬在管理层和制片人头顶的一把剑。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热衷抄袭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和模式的热门节目、一拥而上迅速将一个节目门类做滥、做毁,甚至不惜有意做出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迎合社会某些低俗趣味的“出位”策划,时不时可见。
但江苏教育台闹剧换来的如此下场,是一种警醒:不是所有频道、版面、栏目,都要以一时一刻的收视率、点击率、转发数来排行和评价的。每一媒体、公共文化机构自有其个性与定位,应有其适度和专业发展目标,而不是一味做大、占尽市场资源,乃至独步天下。以教育电视台而论,明明面对着需求无比庞大的教育市场,不去发挥优势,琢磨如何在专业领域做得深透、生动,而去跟风娱乐炒作,求一时之成功,无乃自曝其短,虽是一招不慎,也是输在必然。
2012年的中国电影业已经足够让人明白,大片或小片都有成功的机会,也都有走麦城的可能。对于今天中国的各种公共文化机构而言,放弃暴红、暴利的兴趣,在尊重观众、重视市场的前提下,做有个性、有理想、够专业的事,才是未来的成功之道,也才能成就真正的中国梦。文化从业者关注的,绝不该是政府禁令的红线和社会道德的探底,而应是引领整个社会重建健康道德体系、传承复兴民族文化、承担文化使命的自觉。责任塑造形象,品质成就未来,这样的说法不应只是套话。